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32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9篇 |
海洋学 | 7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传统采动破坏深度计算中认为底板结构完整,未考虑实际岩体损伤。以淮南潘北矿11113工作面A组煤开采为背景,利用FLAC3D对完整与损伤底板采动应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推导并计算了底板岩层损伤变量与底板破坏深度。此外,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结果表明:采动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煤壁前后方,底板完整时为14.8 MPa,底板损伤时为17.5 MPa;底板岩层损伤变量D为0.574,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6.15 m,对比并行电法探测结果16.00 m,该方法的计算准确率高。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2.
GIS网络分析的动态分段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动态分段技术是GIS网络分析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有效解决基于线性特征的动态分析问题。该文探讨了动态分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并提出一套基于链—动态结点模型的动态分段模型及其实现方法。该模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93.
地理新课标强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会知识”的被动体到“会学知识”的主动体的转变。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发挥主导性作用,激活地理课堂教学,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耕地非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市郊区5个样本村190户农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根据城市开发进程、到市区距离和种植类型等条件,将调查样本村分为近郊城区化农村、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就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基本认知及耕地非农转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征用后农户能理性感知和判别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并普遍认为失去耕地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保障降低、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少;感知主要受耕地数量、区位条件、耕地开发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性,城区化农户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近郊农户的非农转换经济和社会感知压力最大,远郊农民也感知经济和生活保障压力,但更希望能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95.
渭南市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指标与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渭南市1997—2006年10a 46次人工增雨过程的711雷达回波、天气形势、地面观测、实况等资料,结合近2a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渭南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指标和判据。西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增雨时段2—9月,以3—7月为主;作业主要云系为层状云、对流云和混合云;首次分析出层状云0oC层亮带变化规律,强度20~35dB z,厚度0.3~0.5km,亮带高度随季节变化;根据不同云系的回波判据确定作业时机、部位、方式及用弹量;回波的移向移速也是确定作业时机的重要判据;得出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增雨应用中的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96.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交互分析方法和应用再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空间交互是理解地表人文过程的重要基础,与空间依赖一起共同体现了地理空间的独特性、关联性以及对嵌入该空间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空属性,因此对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为空间交互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使我们在不同时空尺度感知和观察空间交互模式并对其动态演化特征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为揭示人类活动规律及区域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在探讨空间交互与地理空间模式关系的基础上,描述了利用地理大数据感知空间交互的方式和定量模型,介绍了空间交互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空间规划与交通、公共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就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大数据支持下空间交互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7.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涡动能变化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计算海洋涡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根据2010–2016年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柔鱼渔场的EKE分布特征以及黑潮延伸体EKE的时空变化对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柔鱼渔场的EKE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呈显著负相关(P <0.01),EKE对CPUE的有效影响范围为0~1 500 cm2/s2,最适宜EKE范围为25~150 cm2/s2。黑潮延伸体EKE强度由西向东递减,与CPUE年平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P <0.05)。按黑潮延伸体经度范围分为4个子区域,CPUE月平均纬度重心响应该月EKE强度最高的子区域。盛渔期8–10月渔场距离黑潮延伸体在800~1 000 km范围内时,CPUE随距离增加而增大,其中最适宜的距离范围为850~950 km。研究表明,当黑潮延伸体路径弯曲... 相似文献
98.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标准化是开展其资源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许多统计模型被运用到CPUE标准化研究中。本文根据2003-2017年中国大陆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秋刀鱼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以及海温梯度等,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 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对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进行CPUE 标准化,并对两种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通过贝叶斯信息准则选择最佳GLM和GAM模型,使用解释偏差和5-fold交差验证来对比两个模型结果。GLM模型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21.57%,GAM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8.95%。通过5-fold交差验证分析发现,GAM模型标准化结果较优于GLM模型,因此,认为GAM模型更适合于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CPUE标准化。 相似文献
99.
近年带有线性等式约束的H∞滤波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广泛,针对此种情况,从理论上研究了线性状态等式约束下两种H∞滤波状态估计性能的比较问题。在投影系统和H∞滤波方程的基础上,考虑线性状态等式约束条件,给出了一种含线性状态等式投影系统约束的H∞滤波。通过比较其与状态投影下的H∞滤波的估计性能,指出并证明了投影系统约束的H∞滤波的估计性能优于状态投影下的H∞滤波的估计性能。最后给出一个数值模拟例子,来验证结论。 相似文献
100.
大数据驱动的人类移动模式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个体粒度的海量时空轨迹获取人类移动模式成为可能。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手机通话数据、公交卡刷卡记录、社交网站签到数据、出租车轨迹、银行刷卡记录等进行了人类移动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为从个体角度审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可以应用于交通、公共卫生等领域。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人类移动模式研究流程,归纳了人类移动模式的基本度量方法,探讨了解释所观测移动模式的模型构建方法,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于移动模型建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