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杂岩体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是一套主要由早、晚两期岩体组成,早期侵入岩以橄榄辉长辉绿岩为主,晚期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二长闪长岩,二者接触部位为晚期暗色不等粒闪长岩。早期侵入岩中有大量橄榄石、辉石以及角闪石捕掳晶出现,相对晚期侵入岩含捕掳晶较少,但偶尔可以见到斜长石成分和结构不平衡现象。早、晚两期侵入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低硅高镁;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并显示轻微Eu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富集放射性成因Pb[n(206Pb)/n(204Pb)=17741~18474,n(207Pb)/n(204Pb)=15429~15612]。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套早晚两期岩体是同源的,起源于EM部分熔融并底侵到下地壳,所带的高热流引起古老下地壳(特别是TTG)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然后形成混合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平顺地区杂岩体。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33.
南秦岭古生代隐伏基底分布特征及对金属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深部构造与大陆块体边缘成矿作用成为区域成矿学及成矿预测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南秦岭古生代盆地隐伏基底分布与矿床分布空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成矿带的矿床分布,与隐伏基底分布有关,特别是受隐伏基底边缘控制明显,或位于隐伏基底内部深大断裂附近。隐伏基底的边缘,也即基底与沉积盆地的转换部位,属地球化学边界,深大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剧烈,物质来源丰富,容易形成最佳的控矿地质条件组合;隐伏基底边缘为重要的地球化学急变带,对寻找大中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34.
南秦岭古生代隐伏基底分布藉征及对量属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深部构造与大陆块体边缘成矿作用成为区域成矿学及成矿预测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南秦岭古生代盆地隐伏基底分布与矿床分布空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成矿带的矿床分布,与隐伏基底分布有关,特别是受隐伏基底边缘控制明显,或位于隐伏基底内部深大断裂附近。隐伏基底的边缘,也即基底与沉积盆地的转换部位,属地球化学边界,深大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剧烈,物质来源丰富,容易形成最佳的控矿地质条件组合;隐伏基底边缘为重要的地球化学急变带,对寻找大中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35.
刘淑文  李荣西  曾荣  李兴 《世界地质》2015,34(4):984-992
对马元铅锌矿白云石-硫化物型和重晶石-硫化物型矿石中的热液矿物白云石和重晶石的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白云石的δ~(13)CPDB为-2.51×10-3~0.93×10-3,δ18OSMOW为17.55×10~(-3)~23.24×10~(-3),说明成矿流体中碳、氧来源于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锶同位素组成(0.711 46)表明Sr来源以壳源锶为主,可能与富放射性锶的上覆碎屑岩或下伏基底变质火山岩有关;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δEu平均为1.415),表明白云石-硫化物型矿化流体具有盆地中循环热卤水特点。重晶石的硫同位素(平均为33×10~(-3))具有富重硫且分布均一的特点,暗示硫可能来源于富集重硫的单一海相硫酸盐;Sr同位素(0.709 18~0.709 71)特征表明其来源以海水锶为主,有少量壳源锶加入;稀土元素具有明显负Ce异常(δCe平均为0.255)和正Eu异常(δEu平均为1.43),表明重晶石--硫化物型矿化有关的流体可能是海水(或大气降水)与盆地循环热流体混合的结果。白云石--硫化物型矿石和重晶石-硫化物型矿石的沉淀可能是盆地中循环热卤水与海水(或大气降水)两种端元组分以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
热水沉积钠长石岩在南秦岭上古生界中颇具特点,与南秦岭众多的大型、超大型铅锌成矿关系密切。最近,在南秦岭旬阳盆地下古生界铅锌矿集区内的志留系梅子垭组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条近东西方向延伸长达10余千米的钠长石沉积岩带,与地层整合产出,渐变过渡,厚层块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均粒微-细晶结构、内碎屑结构;其化学成分以富含SiO2、Al2O3及Na2O为特征,富Fe、Mn,贫Co、Ni、Cu等微量元素;该钠长石岩的∑KEE、LKEE、HREE均较围岩偏低,具明显Eu亏损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右倾曲线。通过与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钠长石岩的岩相学及岩石化学对比,结合本区下古生界属于扬子北缘被动陆缘裂谷环境,初步认为这里下古生界钠长石岩可能属于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37.
新近在南秦岭旬阳盆地志留系中发现重要铅锌矿化,含矿岩系主要是下、中志留统弱变质含炭细碎屑岩和新发现识别出的热水沉积炭硅质岩、钠长石岩等;矿体呈层状与志留系整合产出,含矿层中有热水沉积硅质岩和铁碳酸盐岩。矿床REE地球化学反映铅锌矿石、硅质岩和钠长石岩的形成物质可能来自盆下源深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热水沉积性质;岩矿石稳定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为深部来源,成矿流体中富含CO2(18.656~35.063mol%),成矿温度135~297℃;矿石S和Pb同位素组成反映S来源于深部,Pb来自盆地基底和沉积地层。受地幔热点控制的扬子北缘古生代伸展海盆中,热水沉积是旬阳盆地志留系铅锌成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8.
云南会泽铅锌矿田控矿构造体系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确认了会泽Pb-Zn矿田逆冲推覆构造的存在,认为矿山厂、麒麟厂矿区构造为一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组合而成。指出逆冲推覆断层引起的褶皱是控矿的主要构造。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背景,指出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9.
南秦岭旬阳盆地下古生界铅锌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南秦岭旬阳盆地志留系铅锌矿集区铅锌矿床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备受关注.旬阳盆地下古生界中的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志留系梅子垭组和双河镇组,受地层控制明显,矿体形态简单,主要为层状和似层状,矿石结构简单,矿物成分单一,围岩蚀变弱且不对称;闪锌矿δ34S组成平均为6.83‰,方铅矿δ34S组成平均为5.95‰,黄铁矿矿石δ34S为1.1‰,志留系泥质岩石中黄铁矿的δ34S平均为15.64‰,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208Pb/204Pb为37.93%~38.95%,207Pb/204Pb为15.55%~15.69%,反映铅的来源为上地壳.成矿温度为135~297 o C,属于中低温,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以K+、Na+、Ca2+、Mg2+、F-、Cl-、SO2-4为主,Na+/ K+值小于1,F-/ Cl-值很小,主要来自于海水.因此,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是旬阳盆地下古生界铅锌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山西刘家沟组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沟组由于缺乏化石证据,长期以来其地质时代变化不定。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时,将整个石千峰群归属于晚二叠世。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对陕甘宁盆地的石千峰群进一步研究,根据各门类化石的综合分析,将石千峰群分解为两部分:上部的和尚沟组含有大量的早三叠世动植物化石,改为早三叠世;中部的刘家沟组没有化石,根据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