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室内水土试验,研究山东高密高氟地区的土壤对氟的动力学吸附特性,并用典型的低氟土试验进行对比。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讨论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行为。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有其特殊性;高氟土壤对氟的吸附分为快、慢两个阶段;羟基是影响氟吸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2.
南岭成矿带前寒武系为金、铁、锰、磷及铅锌的赋矿层位,近年来由于高精度测年数据的应用,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年代地层格架,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前寒武系岩石地层序列在湘黔桂赣粤交界地区存在同物异名现象,不利于地质矿产图的编制,需要重新厘定完善。本文以武陵运动构造面为界,将南岭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按中元古代至青白口纪早期、青白口纪晚期至震旦纪划分出不同地层区。早期划分出两个地层区—扬子与华夏地层区,晚期同属于华南地层区,依据处于盆地不同位置,再划分为六个地层分区。本文重点对湘黔桂交界地区的青白口系上部层位、赣湘桂地区南华系和震旦系进行了梳理,初步形成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不再采用部分岩石地层单位,以便于编制该地区地质矿产图。  相似文献   
63.
刘浩  曹巍  赵文吉  宁方馨 《测绘通报》2013,(9):75-79,86
面向地震应急救援的分析与处置,研究基于三维灾场环境的地震灾情实时动态标绘技术。将标绘体系的层次结构设计为几何层、单元层和语义表现层,重点研究几何层和语义表现层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讨如何将各类标绘方法与语义表现形式转化为地震应急灾情信息、救援信息的集成显示与可视化分析的有效手段。并通过实际应急演练,验证将实时动态标绘技术应用于地震应急救援分析与处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
月球磁场是当前各航天大国深空探测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近年来主要的月球磁场建模方法和相关磁场模型,重点阐述等效场源和球谐函数两种建模方法.对各建模方法的特点、局限性和应用条件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下一代高精度月球磁场建模和类月天体磁场建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5.
黄陵背斜中新生代多期次隆升的构造-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陵背斜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个规模不同的构造隆升阶段,其动力学机制均与区域性构造事件紧密相关.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240-160 Ma),黄陵背斜周缘没有发生褶皱变形,主要是受基底的不规则活动控制而出现缓慢的差异隆升作用,表现为多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和构造古地理格局差异;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早期(160-95 Ma),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雪峰陆内造山带双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中上扬子盆地的沉积中心和燕山期弧形对冲构造带均自东向西会聚迁移,NNE向的黄陵背斜形成并作为独立构造单元发生强烈的隆升作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中期(95-45 Ma),黄陵背斜相对稳定并缓慢隆升;始新世晚期以来(45-0 Ma)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新近系与古近系间的角度不整合和相应的构造形变,使得包括黄陵背斜在内的中上扬子地区整体发生较快速的隆升剥蚀作用.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是黄陵背斜构造格架定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6.
介绍了矿山开采地表沉陷的几种监测方法并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矿山开采地表沉陷监测方法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通过基于COM组件的VB与Matlab混合编程途径,实现已知区域P波速度条件下利用多台P波到时估测震中位置算法程序化,使用发现,该程序具有运行界面友好、速度快及对网内和网缘地震定位精度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8.
在虚拟地震灾害场景基础上,提出一种细节可控的三维地形实时改造算法,用于模拟因地震造成灾区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该方法将地形改造的主要任务交由GPU(图形处理器)的pixel shader(像素着色器)完成,在pixel shader中将原始地形高度图的高程数据读取出来,通过设计算法对数据进行改造后输出至一张新的高度图,并用新的高度图替换原始高度图重新绘制一遍场景,以完成地形的实时改造;使用“乒乓”算法和批处理方式对地形改造效率进一步优化;引入Perlin(柏林)噪声增加了地形改造结果的随机扰动性,使改造结果更加逼真和接近实际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灾害场景仿真平台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运算效率高,能够满足地形实时改造和交互编辑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9.
为了研究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吸附行为差异和作用机理, 以焦作煤田为研究区, 对煤体破坏严重的糜棱煤和原生结构煤的岩石学组成、吸附性和孔隙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煤体破坏后, 吸附、解吸能力增大; 温度增加, 煤的吸附能力均为下降, 解吸能力增加.相比于原生结构煤, 随着温度增加, 糜棱煤吸附能力下降趋势和解吸能力增大趋势比原生结构煤更为明显.研究认为: 煤体破坏后, 不同孔径段的孔隙数量均有增大, 使得煤样容纳气体的能力增大.特别是大中孔含量的增大, 导致了糜棱煤样更容易发生解吸.另外, 煤体破坏后的煤级增高、镜质组含量增大和惰质组含量减小也对吸附能力增大具有重要作用, 而灰分含量不是决定两类煤吸附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针对辽宁省现行的流动数字测震台网设备及各个部件比较离散、部分体积较大等不足之处进行高度的系统化集成,使整个应急流动数字测震台网系统更加完善、设备安装及运输更加便捷、缩短设备架设的时间、降低故障点,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地震监测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