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4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1.
基于线路设计模型的一体化中线测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祥  张献州 《四川测绘》1999,22(3):132-135
本文针对线路(包括铁路和公路)的中线测设计算量大、野外作业条件的不可预知性和劳动强度大等特点,介绍了一种基于线路设计模型的一体化中线测设的教学模型及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实用的中线放样程序并运用于我国第一条磁悬浮线───交大青城磁浮列车试验示范城的中经测设中,实践证明一体化的思想及方法具有高效、灵活和可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山东省战略水源地峡山水库在多水源(本地湖库水、长江水及黄河水)共存条件下,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季节变化和群落结构稳定性状况,于2019年对峡山水库10个代表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季度采样,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及联结系数对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峡山水库四个季度共鉴定到浮游植物7门78属95种,其中优势种4门12属12种,除春季外,其他三季均以蓝藻类群为绝对优势,其中赖氏泽丝藻(Limnothrix redekei)、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以及项圈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moniliformis)为全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显示出较为一致的趋势,即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夏季多样性最低。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0.526~2.224,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秋季的项圈假鱼腥藻和春季的小金色藻(Chromulina sp.)。项圈假鱼腥藻在多个季节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及较强的适应多样化生境的能力。生态位重叠显示项圈假鱼腥藻与其他多个优势蓝藻在不同季节具有最大的生态位重叠值,且其是唯一一个在春、夏和秋三季处于衰退期,而在冬季迅速发展的优势蓝藻。四个季度优势种总体关联性差异较为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卡方检验显示76%的物种对为显著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项圈假鱼腥藻为主导,与其他优势蓝藻共同占有同一资源和空间的稳定演替模式。建议水库管理及调水除关注夏秋季可能的藻华外,还需密切关注低温季节藻类的异常增殖,尤其是冬季的项圈假鱼腥藻。研究可为胶东调水工程相关水库的水华预警和多水源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InSAR观测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邻轨不连续问题,提出联合GPS观测值与邻轨平滑约束的同震位移校正方法,采用GPS观测形变去除PALSAR轨道误差引入的残留平地相位,基于形变平滑条件校正邻轨干涉相位的不连续性.ALOS/PALSAR干涉处理结果表明,校正后同震形变场的准确度与平滑性得以显著提高,InSAR高相干点残差达3.6 cm,校正后精度提高约60%,低相干点精度提高约40%,校正后形变场的邻接平滑因子标准差减小约33%,验证了轨道误差校正与邻轨平滑约束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一步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的断层滑移反演结果表明,断层滑移主要分布于映秀、北川和青川地区,集中于地壳深度0~16 km范围,最大滑动量(位于北川县城)约为9.0 m,GPS反演模型残差为5.5 cm,InSAR反演模型残差达9.2 cm,InSAR反演精度约有30%的显著提高,由模型反演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8.0469×1020 N·m.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改进的永久散射体(PS)探测方法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探测上海市地表沉降,并对沉降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实验选取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间,由德国卫星TerraSAR-X(TSX)所获取的18幅X波段(波长为3.1 cm)高分辨率SAR影像为数据源,进行PS探测、PSI建模、形变提取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PS探测方法探测出的PS点是合理和可靠的,且高分辨率SAR影像对地面硬目标识别能力较强,显著提高了PS点的密度和覆盖范围。沉降探测结果显示,最大相对沉降速率达30 mm/yr,平均沉降速率为11.5 mm/yr。  相似文献   
15.
基于UCD/UCX航摄影像的像控点布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像片控制点合理的布设方案,采用某地区的UCD/UCX航摄影像作为试验数据,通过对区域网按均匀分布原则设置不同的平高控制点数,进行系列的空中三角测量试验研究及精度评定,最后提出几种在保证特定精度情况下,能减少外业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像片控制点布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benthic diatoms, and to analyz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exis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iyang River, Tibet. Among the 157 taxa observed in 15 sampling sites in the main river and tributary, most were casual species (>100),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genera Achnanthes and Fragilaria was 67% of the total relative abundance. Achnanthes minutissim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es and dominated the whole river reaches (average relative abundance was 30%); the average diatom densities were 7.4 × 105 cell/cm2 at all sites, and increased slowly from the upper section to downriver. The significant indicator taxa with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 were Achnanthes biasolettiana (18.0%) and Fragilaria arcus (18.2%), Fragilaria capucina var. vaucheriae (31.2%), Fragilaria construens var. venter (11.3%) and Cymbella affinis (11.0%) in the upper, tributary and mid-river sections, respectively. Achnanthes minutissima wa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56%) in the downriver section. Biodiversity indices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from the up- to down-river section, and dominant specie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upper and mid-river sections than in the downriver section. A two-way indic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of diatom composition clearly showed four different groups, namely the upper, mid, lower and tributary sections.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 supported the results of TWINSPA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e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Niyang River support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iatom assemblage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io-assessment programs utilizing benthic diatoms could clearly benefit lotic water with regional stra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7.
InSAR DEM精度与地形特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InSARDEM与地形特征的关系,本文以从不同空间位置获取的两幅SAR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将InSARDEM与USGSDEM进行比较,分析了InSARDEM的精度,并研究其与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实验InSARDEM与USGSDEM高程差异中误差为+19.11m,其精度与地形特征强烈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InSARDEM精度降低,且前坡处高程精度高于后坡。  相似文献   
18.
InSAR技术及其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空间遥感新技术。简要介绍该技术的基本背景、相关数据处理和应用情况,重点分析在应用中角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它具有从覆盖同一地区的星载(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对提取干涉相位图,借助于雷达成像时的姿态数据重建地表三维模型(即数字高程模型)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基于多幅雷达复数图像处理的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表形变,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更高,其监测空间分辨率是前所未有的。介绍了InSAR和D-InSAR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做了分析,重点回顾和展望了差分干涉技术在与地表形变有关的地震监测和震后形变测量、地面下沉和山体滑坡、火山运动监测等方面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20.
邓琳  刘国祥  张瑞  王晓文  于冰  唐嘉  张亨 《测绘学报》2016,45(2):213-223
卫星时序差分雷达干涉已在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中展现出极好的应用潜力,但因受卫星寿命及重访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单一卫星平台很难为长时间跨度(如5~10年)的时序形变计算与分析提供数据源。为扩展区域地表形变监测的时间跨度,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约束的短基线集(MC-SBAS)时序干涉方法,即使用非线性形变模型约束SBAS分析与处理,达到不同卫星平台数据融合和形变监测效率提高的目的。研究选取美国南加州地区为试验区域,使用2002—2005年获取的10幅ERS SAR影像和2004—2008年获取的20幅EnviSat ASAR影像,基于MC-SBAS提取该区域时序形变信息,时间跨度扩展为6.5年;以6个GPS站时序观测数据为参考,对MC-SBAS结果和常规SBAS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表明,MC-SBAS、SBAS与GPS形变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7和11.7mm,MC-SBAS形变序列的连续性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形变监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