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1/4级, 烈度达Ⅸ~Ⅹ度. 这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大致与该区的迭部——白龙江断裂带中东段走向相吻合, 时间上与探槽揭露的该断裂段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83plusmn;46)BC之前可以对比. 该断裂段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的遗迹. 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86年武都7~71/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中东段.   相似文献   
42.
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盆地特征与成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造山带结合,动态、系统地探讨伸展盆地的成盆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本文以后碰撞环境下的伸展盆地为对象,与其它类型伸展盆地相区别,尝试探讨其大陆构造属性和成盆机制。后碰撞伸展盆地一般平行于造山带展布,受相邻活动造山带控制,形成于造山带后碰撞构造环境。盆地的转换、叠合过程与相邻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表现为动态的耦合关系,即由前陆盆地与主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发展为伸展盆地与后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其成盆机制实质是地壳缩短增厚后的去"山根"作用,拆沉作用造成加厚地壳减薄,并诱发基性岩浆活动,在地表形成裂谷或断陷,接受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43.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强震间库仑应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1219-1920年10个M≥61/2的历史强震的震源参数,建立了相应的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分析了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及其对后续强震断层面上应力作用特征.结果 表明,公元1495-1920年间的7个强震存在明显的应力触发关系:随着前序强震的发生与作用,直至后序强震发生前,其断层面整体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都出现了由缓慢变化到快速升高现象,其增长速率相差几倍到几十倍不等.与该现象相反,公元1495年前的强震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以负值为主,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触发关系.进一步的模拟研究还显示,这些早期的强震对1495及其后强震的发震断层所受到的库仑应力作用的极性和大小影响都不明显.整体上看,1495年前后强震间的库仑应力作用特点与同时期该地区地震应变能释放的相对缓慢和相对快速的两个阶段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指示出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对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边界带可能存在的强震丛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所展示的强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演化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强震间触发机制及其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4.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  相似文献   
45.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S6.9地震,震中位于冷龙岭断裂西端与托莱山断裂过渡区。地震发生后,文章利用亚米级分辨率的高分7号卫星影像对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震破裂带进行详细解译,并与野外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获得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及组合特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形成两条破裂带,长度分别约21 km和5 km,分别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段展布。地震破裂带由一系列雁列式地震裂缝、挤压鼓包及拉张凹陷组成,破裂带组合特征反映出发震断裂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但利用影像并未识别出同震位错等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比冷龙岭断裂东段存在的历史地震破裂带,讨论了冷龙岭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46.
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位于祁连山北缘的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西起玉门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大红泉止于骨头泉,全长约80km,整体走向NWW。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可将其分为三段:东段构造形态简单连续,为逆冲断层陡坎为主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中段结构复杂,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以逆冲扩展为主;西段未出露地表而成为盲断裂-褶皱带。通过对断层陡坎差分GPS测量及相应地貌面年代测试,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73±0.09)mm/a。  相似文献   
47.
兰州庄浪河阶地差分GPS测量与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兴旺  袁道阳 《地震工程学报》2012,34(4):393-397,404
在综合分析兰州庄浪河河流阶地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差分GPS对Ⅰ~Ⅲ级阶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获得了庄浪河阶地纵横剖面图.结合不同级别阶地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其构造变形特征,获得了穿越断裂带地区的阶地变形特点、变形带宽度、变形幅度和速率等定量参数.研究表明:兰州庄浪河阶地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断裂扩展褶皱模式,阶地变形速率在晚第四纪以来有逐渐加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8.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一直倍受关注,大量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渐新世(40~30 Ma)以来发生阶段性隆升,而新生代初期隆升的热年代学记录极少。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柴西北地区)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其物源区单一且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晚始新世(65~50 Ma)发生快速隆升剥露,为该区提供陆源碎屑。前人通过物源分析发现,柴西北时期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阿尔金山。同时,该区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沉积地层残余厚度及沉积相特征表明,此时(65~50 Ma)阿尔金山存在一次短暂抬升,但幅度较小,与盆地高差不大,使柴西地区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以及沉积学指标所记录的阿尔金山东段65~50 Ma构造隆升事件,是对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最初响应,也为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具有南北同步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9.
利用博州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等资料,通过气候变化趋势、突变检验、小波变换等分析了近50a博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博州年平均气温处于增暖趋势,90年代前期出现突变;年降水量也呈增多趋势,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气温与降水都具有准4a左右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50.
10余年来甘肃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归纳总结了1995年以来甘肃省所发生的9次Ms5.0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综合分析了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结果表明:所发生的中强破坏性地震大多位于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活动断裂带上或主干活动断裂带边缘,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分段性、空间上的分区性和迁移性特点,并具有从山前向盆地内部扩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