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以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流域的两个6m钻孔为对象,对多年冻土中保存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培养和总数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钻孔中可以培养的微生物数目在3.6×106~5.0×102之间;随着深度增加,冻土年代递增,可以培养的数目显著减少.表层冻土属于季节冻土,可培养的微生物种群较多.总的土壤微生物数目(包括可以培养和不能培养的微生物)随深度递减,两个孔在3.8×109~1.0×107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可以培养的微生物以及总的微生物与土壤的pH值、电导率、总有机质和全氮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深度关系密切.两个钻孔间的地表植被虽然差异明显,但从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总数比较看来,两孔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海拔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消长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材料,利用荧光显微计数技术、寡营养恢复培养技术等,研究了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理化参数和植被类型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与表土含水量、总C、总N和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相应的植被类型明显相关,可培养细菌数从大到小所对应的植被为:苔草嵩草芨芨草针阔叶混交林云杉车前草山莓草;在相同植被类型下,可培养细菌数量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但海拔变化对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技术的宝天高速公路虚拟地理环境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要建设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多方面要求的高标准山区高速公路,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环境工作,而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的辅助作用.依托宝(鸡)天(水)高速公路(牛背至天水段)项目,对3S(RS,GIS和GPS)技术支持下的道路虚拟地理环境设计与实现方法展开研究.讨论了系统建设的设计思路、方案和技术实现工作流程,以及数据建设工作流程,针对实际应用的需求,探讨了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优化的方法.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支持与实现手段,虚拟地理环境技术可以在道路工程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可视化方面发挥巨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层析分析法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和计算方法,将层析分析法应用到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以宝(鸡)天(水)高速公路为例,将此方法运用在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案比选问题中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不仅是处理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方案比选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提高了权重定量的理性成分,其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论述层析分析法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优缺点,以此为今后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疏勒河上游冻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如活动层厚度加大、植被退化等,而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6月、9月)、不同退化程度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27个属,分属于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来讲,可培养细菌以节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主,其含量随冻土退化程度加深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总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伴随着冻土退化而发生的地上植被逆向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如土壤碳氮及含水量,进一步可能导致冻土微生物多样性分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土壤中一株原油降解菌的作用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原油和丙酮酸作为碳源培养Pedobacter steynii DX4细胞,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碳源条件下细胞的转录组进行测序,测序数据拼接组装后共得到7 693个Unigene,其中有5 017个Unigene获得CDS注释。对Unigene进行筛选共获得1 195个差异表达基因,约占Unigene总数的15.5%,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在原油为碳源的生长条件下,DX4细胞中Luciferase-like monooxygenase基因和卤代烷脱氢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这两个基因可能在DX4细胞中催化烷烃末端氧化反应。KEGG分析显示,以原油为碳源的DX4细胞中的脂肪酸降解途径中发现了8个UPDEGs、苯酸盐降解途径中发现了10个UPDEGs,揭示了细胞对原油中烷烃和芳香烃类物质的降解通路。此外,关于信号处理、物质转运、胞外多糖合成以及细胞趋向运动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表明DX4细胞可能依赖细胞趋向运动和合成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来辅助原油降解。  相似文献   
17.
近10 a来冻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冻土微生物在冻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全球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研究冻土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 系统综述了冻土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冻土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反馈机制、 冻土微生物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旨在为研究冻土微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 研究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退缩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结果表明, 1号冰川退缩地现代冰期冰碛物上共出现被子植物15科50种, 以菊科、 禾本科、 石竹科和莎草科为主. 植物群落演替可明显分为4个阶段, 并且表现出菊科→石竹科→禾本科→莎草科的基本演替规律. 在时间序列上, 物种数、 物种丰富度、 物种个体数、 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盖度等重要值都与演替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该区域内植物种的分布主要受风力种子传播驱动, 种子小而多、 易于通过风力传播、 且株型低矮抗逆性强的植物种类优先出现, 而土壤发育程度则是植物群落演替的直接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不同深度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均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可培养细菌数量以表层土壤最多,而细菌多样性最低。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6个门,18个属,21种细菌,其中表层土壤Arthrobacter siccitolerans为绝对优势种,比例达95%;冻土区(0~82.15m)之间不同土样Mycetocola miduiensis菌株所占比例较大;而冻土层以下没有明显的优势菌。冗余分析(RDA)显示: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含水量则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不同海拔低温原油降解菌群的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祁连山南麓中端野牛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下低温原油降解细菌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具有原油利用潜力的低温降解菌数量为0.3×105~1.4×105CFU ·g-1,随海拔的升高,菌群明显减少;同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4个门、7个属、25种细菌,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是优势属,并且位于海拔3597m处的菌株原油利用潜力均较高,而变形菌门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利用原油生长的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