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4篇 |
免费 | 418篇 |
国内免费 | 6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7篇 |
大气科学 | 507篇 |
地球物理 | 362篇 |
地质学 | 1507篇 |
海洋学 | 391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2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74年 | 3篇 |
1966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林东陨石发现于我国内蒙古地区,被划分为LL5-6型普通球粒陨石角砾岩。本项工作对林东陨石开展了深入的岩石矿物学分析,提出将其重新划分为表土角砾岩的新观点。林东陨石主要由大至厘米级的角砾、以及微米大小的细粒基质两部分构成。不同角砾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的岩石结构,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热变质,岩石类型变化范围为4~6型。角砾以岩屑为主,还含有残余球粒和粗粒的矿物碎屑。不同岩石类型角砾的橄榄石Fa值(29.7 mol%~30.5 mol%)、低钙辉石Fs值(24.9 mol%~26.1 mol%)、以及铁纹石的Co含量(2.38%~2.51%)等,表明这些角砾均为低铁低金属的LL化学群,判断其来自同一小行星母体。林东陨石的细粒基质主要由微米大小的矿物碎屑固结而成,颗粒之间有较多的孔隙,整体较为松散。细粒基质的化学组成与岩石角砾中的矿物颗粒相同,应当是后者的机械粉碎产物。据此推测林东陨石的母体是一颗LL群小行星,表面经历了长期的小天体碰撞,形成各种岩屑和微细矿物晶屑,然后固结成林东陨石表土角砾岩。林东陨石的发现为研究小行星表面的演化历史,以及太阳风辐射等太空风化提供了珍贵样品,并为我国小行星探测提供可供对照的对象。 相似文献
992.
993.
黔桂地区最近16万年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最后 2次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本项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地区几个大型石笋 ,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碳氧稳定同位素、α谱U系法、TIMSU系 (2 3 0 Th/2 3 4U)法等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本区 16万年来石笋气候记录可以与海洋记录的16阶段进行对比。末次冰期的起始点及终止点通过石笋记录分别确定为 (130 1± 1 0 )kaB P 及(11 2± 0 1)kaB P ,其准确性大大高于目前其它记录。所揭示的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 ,其时限分别为 :H114~ 15kaB P ,H2 2 1~ 2 3kaB P ,H32 5~ 2 7kaB P ,H44 1~ 42kaB P ,另外在 35~ 37kaB P 也存在振幅很大的冷事件 ,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可以逐一对比。长周期的气候旋回以及短期的突变事件 ,在时限上所谓存在几千年以上滞后或超前 ,可能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差错 (包括测试误差 )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上可能都具有同时性。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可能也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所致。 相似文献
994.
995.
弃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明确撂荒耕地驱动因素对于提高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赣州市49个村庄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撂荒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是赣州耕地撂荒发生的必要条件,对耕地撂荒具有重要影响。(2)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的路径不具有唯一性,研究区有5个导致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组合。它们分别是组合A1(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无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2(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3(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4(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5(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高、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3)在耕地撂荒现象的条件组合中,核心条件与辅助条件共同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深层次地揭示耕地撂荒的机理,为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耕地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Laterite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uizhou is one of the dominating karst regions,where laterite is widespread,in China.Seventy-two laterit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welve laterite sections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which are possessed of typical subtropical karst geom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features and have evolved completely from dolostones and limestones.In terms of the major,trace and REE deta for thd s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rite in the karst areas with an attempt to disclose the geochemical process and evolutionary rule of laterite formation.There have been involved three important pedogenetic geochemical pre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laterite in the karst areas:(1)enrichment of silicon and aluminum and depletion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2)enrichment of iron and manganese;and(3) enrichment of aluminum and depletion of silicon.Dur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terite,obvious enrich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u,Pb,Zn,Ni,Co,Cr,Pb,F,Cl,and As can be observed,but for the rare-earth elements,their enrichment is remarkable against a weak differentiation.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laterit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its parental carbonate rocks. 相似文献
998.
999.
相山铀矿田的铀多金属矿化主要可划分为碱性铀矿化、酸性铀矿化、铅锌银铜矿化和金矿化四种类型。通过沥青铀矿和矿化岩石U-Pb等时线、黄铁矿Rb-Sr等时线、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合铀多金属成矿特征研究,厘定了相山铀矿田铀多金属成矿时代,确定铀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时序为:碱性铀矿化、铅锌银铜矿化、金矿化、酸性铀矿化。锆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相山矿田铀多金属矿化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与U-Pb、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一致性良好,裂变径迹年龄(峰值年龄)可以限定热液铀多金属成矿热事件时代。碱性铀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119. 8~125. 6Ma;金成矿热事件和铅锌银铜多金属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106. 1~113. 8Ma;酸性铀成矿热事件的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86. 7~100. 0Ma;新发现一期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为66. 4~78. 6Ma的热事件,该期热事件可能为相山矿田最晚一期酸性铀成矿热事件。相山矿田66. 4~78. 6Ma的铀成矿热事件,与华南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的区域成矿热事件时代耦合,该发现对华南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时代的重新认识,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统一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建立了南中国海三维海洋环流数值模型。基于2006—2018年逐日平均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吕宋海峡断面(120.75°E)的纬向流及通过断面的水体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分别探讨了整层和表、中、底层水体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断面处纬向流呈现明显的多核结构,流态分布随季节变化较小,而流速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断面水体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月际变化;其垂向变化在年平均、春季、秋季和冬季时都呈现"三明治"结构,分界点分别在540 m和1 720 m左右,受黑潮分支强度的影响,在夏半年(5—9月)呈现"四层"结构,上表层厚度为45~80 m且存在月变化,5月为发展期,6—8月为成熟期,9月为消亡期;表层水体通量的时间变化对整层的变化影响最大,黑潮入侵的强度是导致整层及表层水体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