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2.
东北地区煤炭城市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博  佟连军  韩增林 《地理研究》2010,29(2):361-372
采用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座谈等方式对东北地区煤炭城市的脆弱性状况进行定性的诊断,利用东北地区煤炭城市2000年和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脆弱性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固体废弃物的堆积等方面;②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资源储量、产业结构、企业生产能力、技术创新等方面;③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就业结构和劳动技能的缺乏,以及再就业的难度大;④对东北地区煤炭城市的脆弱性进行类型分异,2000年,研究区域除鹤岗市较低脆弱之外,其余城市均属于中度脆弱区;2005年,研究区域均转变为中度脆弱区;⑤总结出东北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四种模式,即综合型发展模式、期待型培育模式、接续型发展模式和创建和谐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格局演变及障碍因素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0、2015、2017年各市(州)的截面数据,从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3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究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 2005-2017年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呈现“N”字型波动上升的时序演化特征,总体上绿色发展水平上升较慢。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征,且两级分化特征更加明显。人均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人数、人均水资源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是研究期内制约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指标层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24.
基于Weibull函数和Gamma函数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涛  郑挺国  佟连军 《地理研究》2007,26(3):569-57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大多采用线性模型或对数线性模型,其在采用模型描述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克服这些不足,本文采用Weibull函数和Gamma函数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1989~2005年四种环境污染指标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予以研究。结果表明Weibull函数和Gamma函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且参数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人均废水和人均SO2都随人均收入增加先上升后减少,在25000元附近出现结构转变点,而人均固体废弃物和人均废气随人均收入增加则呈现单调增加的变化趋势,没有出现结构转变点。  相似文献   
25.
孙永胜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1,41(4):684-694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  相似文献   
26.
哈大产业带产业空间构建与产业布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马延吉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03,23(4):422-426
产业带的空间构建具有层次性,不能只限于沿线地带,应着眼于更大的区域空间。把哈大产业带地区在地域上和经济上有密切联系,其整体是东北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其面积、人口、GDP分别占东北三省的45%、73%和86%。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问题较多,如产业重复布局、产业布局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区域经济联系有待加强、老工业基地难题依然存在等。哈大产业带重点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汽车、机械装备工业、石化、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提出“三圈一带一轴穿,小集聚、大联合,点轴面、城乡连”的空间布局框架。哈大产业带内部各地市应积极参与联合与协作。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7.
生态旅游以其生态和环保特性成为湿地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研究概况和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关注视角:关注湿地价值构成;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受益群体;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模;关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对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8.
基于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①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主要来源于规模化扩张与总量增长的外部驱动作用,热衷于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提升势必导致内生驱动作用不足与不可持续性;② 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低水平区不断减少,较高水平区稍有增加,但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区占比长期稳定在65%以上,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③ 2005—2017年间黄河流域61地级市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且绿色发展水平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流域内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④ 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政府调控始终是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解释力远超单因子,反映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9.
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和响应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 产业系统的发展深受内外因素双重扰动作用,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现实导致了产业系统运行状况不佳,而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对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② 不同的适应性要素以及适应性子系统均表现出迥然各异的区域性演变特征,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以及产业系统适应力与环境系统适应力均具有非线性变化关系特征.环境系统适应力的提升对于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优化改善均具有更为重要作用;③ 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总体表现出由流域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到中心--外围特征逐渐形成的过程,说明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并非一定完全呈现流域的特征,流域内中心性城市功能的发挥也可以影响并且改变其演化发展趋势;④ 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能力是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
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06,26(2):237-243
生态产业园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着手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将其作为实现产业生态化与区域产业绿色化的重要手段。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对生态产业园区的一种综合与概括,集中体现了个体特色与整体差异。对国内外现有的生态产业园区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典型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指出不同模式的优长与局限,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生态产业园区的整体差异化发展以及不同地区选择适宜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