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3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章提出地质灾害是在一定的地面孕灾背景下,受特定的气象因素诱发而形成的突发性地质事件。因此,文中详细阐述了在特定的孕灾背景条件下,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的方法,从而为建立湖南省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2.
"数字湖南"是在"数字地球"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能嵌入海量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湖南自然与人文信息的数字化描述方式,是以湖南为对象的真实地球的数字化再现,是湖南信息高度富集的统一体.湖南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湖南"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数字湖南"的研究为湖南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将极大地推进湖南的科技发展,并在湖南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3.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相关问题雏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我国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七部委联合印发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为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与工作部署等提供了明确指导。通过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发现,尚存在已有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难以满足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分类要求、怎样基于各部门业已形成的已有资料高效合理划清"四个边界"等技术难点。考虑自然资源的形态主要依托于土地登记这一客观事实,本文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以服务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目的,兼顾各行业管理需求,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将自然资源划分为6个一级类和22个二级类;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选择性地利用其他相关资料,基于1:2000…DOM开展必要的室内遥感解译和外业调查核实,可全面划清包括自然资源分布的基本自然状况、权属界线以及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生态保护、用途管制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四个边界"。本文针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或方案,对全面铺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具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4.
洞庭湖区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地区,由于湖区冠凡修筑于特定的时代,大部分垸坝工程稳定性情况不详。泥沙淤积和地壳运动使湖盆不断演化,导致水位不断升降,建立一个垸坝稳定,湖盆演化,洪涝灾害观测站;获取大量科学观测资料,可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水资源量变化情况,通过利用1994—2019年165个时相的多平台中高分辨率(15~30 m)卫星遥感数据,城陵矶多年日观测水位数据和洞庭湖区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采用掩膜处理、K-Means聚类分析提取水面信息,结合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1994年以来洞庭湖水面面积与湖容变化情况.结...  相似文献   
26.
湖南省山洪灾害严重,几乎年年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由十山洪灾害具有来势猛、水位上涨快、涨幅大、流速急等特点,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并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链,严重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湖南省山洪灾害及其伴随的地质灾害主要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如何有效防治山洪灾害和因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己成为目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湖泊洲滩地表覆盖变化,基于1978年以来的多源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洲滩地表覆盖情况进行了监测,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解译,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验证了解译精度.结果表明:近40年来,杨树和芦苇地是1978年以来变化最大的地表覆盖,二者呈此消彼长的增减状态,2007—2015年分布面积基本相当,2015年至今杨树面积大幅度减少,芦苇面积维持稳中有增的趋势.2002年以前,洞庭湖洲滩总体呈扩张趋势,2002年之后,洲滩面积趋于稳定.目前,芦苇和湖草占洞庭湖洲滩总面积的2/3.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欧美黑杨主要分布于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芦苇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区湖泊洲滩的人工利用程度在2015年后大幅减小,但仍有48.57%,亟待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28.
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卫星TM数据,通过石漠化波谱曲线分析,选择样区进行校正、监督分类、矢量化和数据转换,实现石漠化图斑的计算机解译。  相似文献   
29.
研究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利用1930年代以来10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各时段洞庭湖区垸内湖泊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时序变化,利用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内湖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精度达98.62%。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内湖数量与面积分别从1938年的640个、994.30 km2增加到2018年的1057个、1578.33 km2,其变化过程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经历了增加、减少、再增加的3个时序变化阶段,呈现波状起伏特征。民国中期(1930年)至建国初期(1958年),因通江湖泊大量围垦,内湖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后,1959年—1978年,在“以粮为纲”的农业背景下,内湖被大量围垦,数量和面积萎缩至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随着“退田还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内湖面积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等不同特征的垸内湖泊变化情况不同。总体而言,围湖垦殖是内湖形成的主要驱动,粮食保障与水产养殖是内湖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30.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作了系统总结,指出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