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Cell in East As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SMMC) cell is simulated together with two vigorous rainbands in terms of a primitive-equation model including in itself a variety of diabatic heating, frictional dissipation and moist process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untains available. Results are comparable to observations. Also, performed are experiments with the reduction of water content, and exclusion of the cumulus convective process and mountain effect. Contras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cell is strongly sensitive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humidity field in the atmosphere, more intensely at 120°than at 100°E, and the presence (absence) of the cumulus convection has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intensification(weakening) of the cell, with the mountain ranges exhibiting more influence upon the cell at 100° than 120°E. This may suggest that a grea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cause of the cell for the two meridions.  相似文献   
452.
东亚地区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中纬度的低频波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何金海  杨松 《气象学报》1992,50(2):190-198
本文利用1981年6—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低频(准4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与结构特征,发现在120°E经度上的高空(低空)副热带地区有一个低频纬向风(经向风)经向传播的分离带(汇合带),指出中纬度低频纬向风振荡是准地转的,且高低空振荡同位相。同时揭示出:亚洲地区中纬度(35°N)高空低频纬向风的向东传播是波长为60—90个经度、移速为1.5—2.0个经度/d的中纬度低频波动东移的结果。这种低频涡旋移至东亚沿海地区常会发展,这种发展可能与急流中心附近正压不稳定能量的供给有关。  相似文献   
453.
454.
夏季风场40—50天振荡的全球分布及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55.
根据1984—85年冬季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30—60天)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西风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的低频偶极子结构和亚太地区的低频涡旋活动特征。发现纬向风偶极子的低频循环伴随着东亚西风急流中心的东西摆动,在急流入口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对于纬向风振荡有重要作用。从乌拉尔经中亚到东亚存在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波列,源自乌拉尔地区的低频涡旋先是向南然后向东移动导致波列位相的转变。中太平洋地区存在一个经向波列,一对低频气旋和反气旋的逆时针打转导致该地区低频波列的转变。  相似文献   
456.
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不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相似文献   
457.
由澳大利亚气象学会与海洋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联合王办的热带气象国际会议于1988年7月4—8日在澳大利亚滨海城市布里斯班举行。除主办国学者外,还有英国、西德、法国、苏联、日本、印度、印尼、泰国、新西兰、加拿大、乌干达等国的代表参加,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00余篇。有176篇论文提要收入“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我国共有14名学者赴会,有8人次在  相似文献   
458.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利用NCEP/NCAR 1951~2000年共50a的再分析资料及我国西北地区内31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近50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呈反位相分布,说明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影响系统不同,影响时期不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的相关区域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59.
南海北部海区太阳辐射观测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2000年与2002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及同期西沙站资料,研究分析了4-6月份南海北部海区太阳总辐射与云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因子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日均太阳辐射与日总日照时间对应关系最好,依次是低云量、总云量.据此首先利用2000年资料建立了除考虑云量外还包括日总日照时间的计算日均太阳辐射的估计公式,并利用2002年观测资料进行独立检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包括日总日照时间的经验公式远优于单纯考虑云量的计算公式,误差减少了近50%.最后,应用该经验公式对观测期间缺测段资料进行了补插及外推估算,分析了2000年与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太阳辐射的一些变化特征,估算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太阳辐射日均值缓慢增加并始终处于较高值.  相似文献   
460.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供的印度洋—太平洋海洋热通量资料,研究了1989—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秋季降水与前期春季西北太平洋潜热通量年际变化的联系,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期春季4月西北太平洋(15°—30°N,150°—170°E)潜热通量与中国南方秋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当前期关键区潜热通量偏高(低)时,则中国南方秋季降水偏多(少)。分析发现前期关键区潜热通量强弱主要由西北太平洋上空气旋性风切变造成,当前期4月关键区潜热通量偏大时,该关键区正处于西北太平洋上空气旋性风切变北侧大风区中,而在其南侧的赤道强西风使得日界线附近出现海温偏高。随后,次表层高海温伴随开尔文波东传,相应地其北侧的低海温伴随罗斯贝波西传,于秋季西传至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并激发出菲律宾反气旋,从而有利于热带洋面暖湿水汽向中国南方输送,使得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