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篇 |
大气科学 | 22篇 |
地球物理 | 8篇 |
地质学 | 113篇 |
海洋学 | 2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板块构造格局是大地构造的基础科学问题,涉及到大尺度的盆山关系,控制了洋陆格局、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因而可以用来揭示大洋关闭、造山隆升的过程.早古生代末是中国3个板块的构造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经高置信度遴选的古地磁数据和全球古地磁数据库,结合大地构造比较学的地质亲缘性对比分析,利用GPlate软件重建了晚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提出奥陶纪末-志留纪是中国3个板块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440 Ma之前,中国3个板块的空间格局是N-S/T格局(即华北在西、华南在东北,塔里木在东南),440 Ma后中国3个板块的空间格局转为T-N/S格局(即塔里木在西、华北在东北,华南在东南),并一直持续到现今中国3个板块的格局.这个重大转变与晚前寒武纪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和早古生代末中国3个板块之间的洋陆格局变迁密切相关,是从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向缩短的大地构造环境转变的结果 .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NASA/GSFC)Bart Geerts对近年大气科学期刊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并简述了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的现状。 相似文献
93.
川西龙门山地区元古代VMS铜矿床:硫化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龙门山地区元古宙变质火山碎屑岩系中发育一系列块状黄铁矿型铜矿床,含矿围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矿石中黄铁矿占金属矿物总质量分数的90%左右,黄铜矿质量分数为0.8%~3.0%,闪锌矿为1%~4%.矿石主要元素为Fe、S、Zn、Cu、Mn等,其次为Ag、Au、Pb、Se、Cd、Ga、Ti、V、Co等元素,全区各矿层矿石中δ(34S)分布范围为 -1.5‰~+15.9‰,平均为 +7.6‰,N(32S)/N(34S)值为22,据此推断成矿物质应来自地壳深部,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主要金属硫化物及其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床类型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即VMS矿床.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加筋土挡墙作为道路路基的一部分,不但受到路面基础设施等静荷载,还承受着车辆行驶所带来的交通荷载。为研究静、动荷载下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的力学特性及工作性能,开展室内大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加筋土挡墙的沉降及面板水平位移、侧向土压力系数、格栅应变等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动荷载下挡墙的破坏模式分别以局部剪切破坏和面板挤出破坏为主,格栅的最大应变量分别为1.7%和4.5%,均未达到破坏应变;两种荷载下挡墙的极限承载力相等,相比于静载,动载作用下墙顶最大沉降量增大了280%,面板最大水平位移增大了180%;加载板下降过程中四周土体受挤压发生变形,向面板施加额外的水平附加应力,从而导致墙背处的侧向附加应力系数Kr高于理论值;动载作用下土颗粒不规则运动,土中动加速度响应受动载幅值的影响较大,靠近墙面处的加速度峰值沿墙高H由上到下逐渐减小。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静载与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土挡墙的力学行为和破坏机制以及提高模型试验与实际工程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98.
超临界CO2能够破坏煤分子结构,提高生物甲烷的产量。为研究微生物在超临界CO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的产气潜力,以新疆地区某煤层气区块目标煤层的初始储层压力、温度和气体组分作为原位储层条件,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储层原位厌氧发酵装置,模拟煤储层原位储层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过程,并对生物气产量、煤的官能团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生物甲烷产量达到了32.9 mL/g,CO2的生物转化率为17.4%。FTIR光谱表明,原位条件下微生物对苯酚、醇、醚、酯中含氧基团的降解能力要强于常规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超临界CO2参与下的储层原位厌氧发酵系统中,多种产甲烷代谢途径的产甲烷菌(氢营养型、乙酸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逐渐向单一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演化。高压环境下,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Solibacillus silvestris成为水解产酸发酵阶段的优势菌。该研究为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现场实施和碳减排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
河西走廊沙区水面稳定性指标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勤、武威-古浪、临泽3个沙区9个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沙面稳定性主要与植被盖度≤0074mm细沙土含量、0.3-0.1mm中细沙含量及〉0.5mm粗沙含量有关;0.3-0.1mm的中细沙是沙面中最不稳定的因素,≤0.074mm细沙土主要为粘土成分。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16年7月13-14日和26-27日GPS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天夜间各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特征。结果表明:夜间(21:00至次日08:00,北京时,下同)稳定边界层的厚度达到240 m。残余混合层最大厚度与前一天对流混合层厚度相当,随时间推移其厚度到10:15损耗近三分之一,残余逆温层顶盖厚度达到400 m;在残余逆温层顶盖和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而07:15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有低空急流发展,其最大风速达到10.8 m·s~(-1);夜间低空处比湿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小再增大的过程,其最小值为2.95 g·kg~(-1),出现在04:15的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残余混合层内比湿随高度略微增大;夜间逆温层对水汽通量有阻挡和聚合的作用,使其在稳定边界层顶和残余混合层顶附近出现极大值,并于07:15达到最大值。垂直水汽通量于04:15在残余混合层中下部做下沉运动、上部和残余逆温层顶盖中做上升运动;同时,夜间陆面过程中,存在较强的辐射冷却和较小的摩擦速度,这也是形成较为浅薄的夜间稳定边界层主要的热力因素和湍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