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利用SBAS-InSAR技术和覆盖贝鲁特港口Sentinel-1B影像,对2020年8月4日发生的贝鲁特港口大爆炸进行形变追溯分析,并结合光学影像与SBAS-InSAR测量结果对大爆炸周围建筑受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之前地表存在微弱的形变,大爆炸致使爆炸中心和周围产生了严重的形变。300m缓冲区内的大型仓库被夷为平地,爆炸中心产生了直径为140m的大坑;300~500m范围内仓库损坏严重,岸堤形变量小;500~1000m范围内的建筑在爆炸中受损程度较小。该研究探索了SBAS-InSAR技术在特大爆炸灾害监测领域的适用性,为类似大爆炸灾害的评估与追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2.
陈有东  张立峰  何毅  王文辉  唐源蔚 《测绘科学》2021,46(10):80-89,117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地面沉降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量化关系,该文以兰州新区为代表区,基于40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应用SBAS-InSAR技术和两幅高分一号卫星影像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获取了研究区2017年3月20日-2019年10月24日地表形变速率、2017年3月26日以及2019年10月29日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分布广泛的沉降区,西岔镇形变最显著,最大的垂直沉降速率可达53 mm/a.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沉降量不同.裸地和建筑用地最大,其沉降量最大值分别能达到23 mm和10 mm;耕地和草地次之;林地和水体最小,并且沉降起伏显著.在土地转移的过程中,裸地和建筑用地的迁移与沉降的关联度最高.在进一步推进兰州新区发展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土地开发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在预知土地转出类型的前提下,可以在部分区域事先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3.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2015年6期TM/ETM影像数据,运用RS/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扩张类型、扩张弹性等指标,系统分析了近25年来三大城市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均呈快速扩张趋势,空间上扩张强度表现为西安>乌鲁木齐>兰州。2)三大城市扩张类型均以边缘式扩张为主,其次为内填式,飞地式扩张面积最少。3)西安市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兰州市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速度呈均衡发展趋势,而乌鲁木齐城市扩张弹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4.
为适应国防装备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选用2014年3~7月,在某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上,国营第784厂生产的DRSP和进口RVP8两型信号处理器分别采集的基础数据,开展处理效果的回波形态结构对比,并引入段百分比、段偏差、段偏差百分比、段平均差及均方根误差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可供类似试验参考。结果表明:两型信号处理器对回波形态结构处理效果基本相当;DRSP对于各区间数据处理效果的定量分析按优排序为速度、强度、谱宽;针对数据差异集中区间和谱宽产品,包括信号处理器参数配置等方面展开优化,进一步提高国产器件的精度。  相似文献   
25.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亚阿拉套地区冰川变化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毅  杨太保  冀琴 《山地学报》2015,(2):148-156
以1990年、1999年、2006年和2013年的Landsat TM/ETM+及OLI/TIRS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机半自动解译及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得到中亚阿拉套地区1990—2013年4景冰川数据,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性分析,并应用GIS技术研究了过去近24年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3年,中亚阿拉套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680.73 km2退缩到539.28 km2,总面积减少了141.45 km2,退缩率为20.78%,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12 km2;21990—1999年、1999—2006年及2006—2013年3个时段年均退缩速率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但后两个时段都较前一时段退缩快,表明自1999年以来阿拉套地区的冰川进入加速退缩的新阶段;3大规模冰川分解使得小规模冰川的总面积和条数均有所增加;4研究区处于气温偏高期,降水偏少期,区域变暖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因素;5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该区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6与中国天山各地区冰川变化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速率较天山其他区域快。  相似文献   
26.
针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问题,该文基于住建部公布的甘肃省传统村落DEM数据为实证对象,结合甘肃省统计局获得的属性数据,以核密度、莫兰指数、高程与中心地相关性的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学统计的方法,探讨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形态与省域尺度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异上,空间集聚性明显且存在差异,表现为沿黄河上游地区向东南集聚化分布,地州市分布与地貌类型相关②垂直空间分布上,海拔高程数据跨度较大,最高是甘南迭部扎尕那村,最低是陇南市文县碧口镇白果村郑家社,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其数量有起伏但总体呈现减少趋势;③传统村落空间分异随海拔高程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空间分异低值集聚,呈现出明显的葫芦状结构,即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较集聚,而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少;④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呈现地区差异的特征,其与中心城市距离变化成弱相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  相似文献   
27.
28.
哈尔里克山脉冰川的快速退缩已经影响到吐鲁番坎儿井的水量,先前关于该区冰川研究不够细致,且最新资料报道较为短缺。以哈尔里克山脉冰川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ETM+和OLI影像(1992、2002、2010、2016年),通过比值阈值法、目视解译结合GIS技术,提取了该地区四期冰川边界,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研究其与冰川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2-2016年,哈尔里克山脉冰川总体呈现出持续退缩趋势,面积退缩了13.18%,年均退缩率为0.56%,近年来退缩速率有所减缓。(2)近似估算的冰储量在过去25 a间减少了18.33%,冰川物质亏损将对该区短缺的水资源提供了危险的信号。(3)冰川退缩率与冰川规模呈指数函数变化趋势;低海拔区冰川存在明显的末端升高趋势;N和NW向的冰川占明显优势,但N向退缩率最慢。(4)分形理论分析表明该地区冰川未来退缩将趋于一种稳定状态。该区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显著上升导致其冰川退缩,同时冰川规模、海拔和坡向分布也是冰川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比发现该区冰川退缩速率较天山其他区域慢。  相似文献   
29.
中亚阿拉套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90-2011年的TM和E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界限,应用GIS技术分析了阿拉套地区近22 a冰川面积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1年阿拉套地区冰川呈退缩趋势,面积退缩了20.24%,大规模冰川分解使得小规模冰川的总面积和条数均有所增加,较大的变化率是由于研究区面积1 km2的冰川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较大(近90%)造成的,依据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应用分形理论对未来冰川变化进行初步预测,认为研究区冰川的消融率仍保持比较高的状态。表明阿拉套地区冰川退缩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变暖,年降水量的增加不能抵消由夏季温度剧烈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此外,地形条件、冰川规模都是影响冰川波动的重要因素,与西部其他区域相比,阿拉套地区冰川退缩表现出较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马磊  闫浩文  何毅  张乾  刘波 《干旱区地理》2017,40(2):405-414
本文应用喜马拉雅南麓地区MODIS NDVI 植被遥感数据和格点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区2001-2015 年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Person 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5 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年内平均 NDVImax 1~3 月份呈下降趋势,4~6 月份开始缓慢生长,6~9 月份进入植被生长高峰期,10 月份开始逐渐降低;植被 NDVImax 平均值为0.59,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平均 NDVImax 随海拔变化表现出明显规律性,80%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区(<4 050 m)。(2)15 a 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 NDVImax 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年均 NDVImax 呈三个变化阶段:2001-2006 年和2010-2015 年分别以0.003 9·a-1、0.005 3·a-1 的速率增长,而2006-2010 年以-0.007 0·a-1 的速率减少。植被生长季 NDVImax 呈4 个阶段:2001-2004 和2007-2010 年分别以-0.001 8·a-1、-0.010 6·a-1 的速率逐年减少,但2005、2006 两年(0.014 8·a-1)快速增长至最大值,2010-2015 年(0.006 3 a-1)波动增长。空间上大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退化,但少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改善(0.05< p<0.01),而西段低海拔区表现出极显著改善。(3)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的变化主要由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此外,高海拔区气温上升引起的冰川融水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中部低海拔区可能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