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26篇 |
地质学 | 63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简称PTB)火山灰与生物灭绝事件在地层层位上高度相关,可能是灭绝事件的触发因素之一,对其成因、来源和规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大隆组顶部凝灰质砂岩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合华南地区PTB凝灰岩和火山粘土岩时空分布特征对其源区和规模进行讨论和限定。蓬莱滩剖面大隆组顶部2个凝灰质砂岩样品中81%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235±2.7Ma~258±4.8Ma之间,呈现出~252Ma的单一峰值;11%的锆石年龄为260±3.2Ma~276±3.6Ma;年龄为294±5.8Ma~561±6.9Ma的锆石6颗;元古宙锆石5颗,最老年龄为2063±13.4Ma。样品中晚二叠世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表现出地壳来源特征,除一颗锆石值为+10.3外,其余均落在-16.5~-5.0之间,与华南PTB典型剖面基本一致。碎屑锆石U-Th-Hf-Nb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具有来源于大陆岩浆弧的属性。蓬莱滩剖面凝灰质砂岩中存在大量粒径0.5~2mm的晶屑,部分粒径甚至达到3mm,这些粗粒火山碎屑物暗示该剖面距离火山口源区较近。蓬莱滩剖面火山碎屑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层位置与华南PTB火山灰基本一致,并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两者可能来自同一源区。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地区PTB附近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较粗的凝灰岩仅出现在华南的西南部,而华南北部主要分布粒度小于0.3mm的细粒火山灰,火山碎屑粒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规律表明火山物质来源于华南西南缘。近年来,包括海南岛二叠纪花岗岩及桂西南酸性火山岩在内的众多证据表明华南板块西南缘存在一个二叠纪大陆岩浆弧。因此,本文提出华南PTB火山灰可能来源于华南板块西南缘古特提斯大陆岩浆弧。PTB火山灰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均未发现或报道同时期的火山灰,说明与这次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岩浆火山喷发规模有限,推测其不是触发全球性PTB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83.
84.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玛因鄂博高温型强过铝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玛因鄂博岩体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南缘玛因鄂博深大断裂北东侧。主体岩石类型包括片麻状英云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中含有较高的黑云母,并可见夕线石、堇青石、电气石等富铝特征矿物。锆石的 SHRIMP U—Pb 定年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283Ma。岩石具有低的 SiO_2、CaO、Ba、Sr、Nb、P_2O_5、Al_2O_3/TiO_2比值及高 MgO、FeO~T、Cr、Ni、TiO_2、REE(∑REE=126.8×10~(-6)~218.11×10~(-6))、A/CNK(>1.1)等特征,富集轻稀土((La/Yb)_N=5~11),具有中等的 Eu负异常(δEu=0.52~0.74)。上述特征表明该岩体与典型的高温型强过铝花岗岩相似。岩石的 Nd 同位素分析表明,其 Nd 初始值变化大(-0.3~-3.5),而其中辉长岩体的 Nd 初始值为5.5。基于上述,我们认为花岗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底侵的玄武岩浆引起的低成熟度碎屑岩部分熔融,并有部分玄武岩浆的加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它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属于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在阿勒泰地区早二叠纪强过铝花岗岩的界定为阿尔泰乃至中亚造山带的后碰撞花岗岩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岩石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5.
新疆东准噶尔北部青格里河下游花岗岩类的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选取新疆东准噶尔北部青格里河下游一带乌图布拉克、阿热勒托别和哈旦逊岩体等具一定规模的3个代表性岩体,通过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定年,确定了研究区内玛音鄂博断裂南侧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34.1±9.5)M a、(300±9)M a和(280±12)M a,其初始87Sr/86Sr比值分别为0.704 33、0.704 35和0.703 84。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的不同阶段。乌图布拉克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为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钙碱性花岗岩,可能是早泥盆世富Nb玄武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厘定的板块俯冲时间(408~376 M a),推测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碰撞时限为376~334 M a。阿热勒托别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可能是形成于岛弧环境的中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哈旦逊岩体虽然也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但拉张程度更高,属于与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的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86.
郴州市地处山地丘陵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耕地占补工作压力持续增大。存在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少、优质资源稀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等多重问题。只有在争取政府主要领导支持、总结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规划计划管控、鼓励社会投资开发、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以及探索整治增加耕地用于占卜平衡的方式方法等新老办法打出组合拳,才能确保耕地占补义务和责任的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87.
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中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溪流获得样品,采用YE、Feo、FeSo、FeTo 4种选择性培养基,利用overlay分离技术,获得7株细菌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目前已分离得到的酸矿水微生物进行了比较.利用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可分为3个功能群:嗜酸性异养菌、嗜酸性自养菌、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嗜酸性异养菌主要与酸矿水中三价铁的异化还原和寡营养状态的维持有关;嗜酸性自养菌与酸矿水中铁、硫元素的氧化有关,是酸水中的生产者;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能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并产生难溶性的矿物,可实现酸矿水与酸矿水底泥之间铁元素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8.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东南缘,大地构造属于古特提斯北支洋盆的北缘构造域,盆地形成演化可能记录了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闭合及印支期这一地区地球动力学过程。前人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是前陆盆地,并提出广西地区中晚二叠世界线之间存在东吴造山运动。本文对十万大山盆地下构造层(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或称早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十万大山盆地早期为走滑拉分盆地。主要证据如下:十万大山盆地早期长约200 km,宽80 km左右,平面上呈似菱形展布,剖面上为槽状,最大沉积厚度>5km;野外观察到上二叠统彭久组与中二叠统为深海相的连续沉积,前人提出的广西东吴造山运动并不存在;上二叠统砾岩分布与盆地两条边界断裂(钦防断裂和小董–峒中断裂)相关,且两条断裂附近的砾岩中砾石成分各异,来源于盆地周缘,并不是前人定义的"磨拉石"沉积建造;盆地内部岩相古地理具相变快,相带窄的特点,与前陆盆地不同;另外盆地形成伴随着火山活动,后期又被大量花岗岩侵入,总体展现出强烈的岩浆活动特征,不同于前陆盆地缺乏岩浆活动。通过与典型前陆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系统对比,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早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其形成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穿时碰... 相似文献
89.
塔里木河源流区近50 a径流量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近50 a塔里木河源流区径流、温度、降水量的年代际分析,探讨了过去半个世纪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50 a里,塔里木河三源流径流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丰水年出现次数较多;对径流和降水量与温度作相关分析可知,随着温度的逐年代升高,其对径流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蒸发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也在逐渐增大,但是降水量的增长速率远大于蒸发量的增长速率,所以即使蒸发量的增加也不足以使径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90.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西北部强变形带的成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西北缘不对称发育一条弧形塑性强变形带,前人根据岩体东南部组构缓倾和岩体内部强应变分布特征提出岩浆斜向底辟侵位模式(王人镜等,1990;张吉顺和李志中,199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山岩体的组构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了西北缘固态塑性强变形带地质特征,着重探讨了岩体侵位时围岩热结构状态。文章认为岩浆同侵位固态塑性强变形带的形成需要早期岩浆进入准固态-固态和后期岩浆膨胀动力这两个必要条件。房山岩体西北部的强变形带是由于岩体侵位时西部围岩的温度较低,岩浆较早进入准固态-固态,后期岩浆侵位时膨胀动力双重因素造成的,提出了围岩热结构状态是房山岩体不对称的固态塑性强变形带的控制因素,而不是岩浆斜向底辟侵位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较合理地解释了房山岩体强变形带不对称发育特征,而且对研究同类花岗质岩体的定位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