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8篇 |
免费 | 318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0篇 |
大气科学 | 246篇 |
地球物理 | 374篇 |
地质学 | 1144篇 |
海洋学 | 254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233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58年 | 8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为研究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总结不同历史时期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特征.其总体特征反映在森林、土地、水、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对该流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随着核探测与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复杂γ谱的获取、解析达到了在线测量的要求,从而使在线PGNAA(中子活化瞬发γ射线分析)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可对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全物料进行在线测量,其分析精度、可靠性等皆能满足在线元素含量分析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里介绍了基于PGNAA技术的在线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发展,并概述了它在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5.
66.
研究表明,本区自然金主要以显微金形式存在,明金甚少。金主要分布于各种硫化物中,其中则以黄铁矿为主,此外,还可产于石英和褐铁矿等矿物中。自然金与载体矿物之间的散布关系有3种,即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且以后者为主,约占82.5%,这说明在成矿过程中,金的沉淀和就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本区自然金平均含金84.44%,含银15.61%,成色为844。 相似文献
67.
通过龙永煤田现有煤矿状况调查分析发现:许多矿井已步入“花甲之年”,接近矿井服务年限。为了保障我省能源安全,应当采用有效勘探方法,方能使它们“返老还童”。研究发现危机矿山延长服务年限的几种勘探模式是:其一为扩大(延伸)勘探模式;其二为小型井田(块段)勘探模式;其三为资料分析研究模式。经探采对比发现,采用这三种勘探模式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一大批老矿井青春再度焕发。 相似文献
68.
69.
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以及评价指标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所带来的误差,将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中,利用可拓理论能够实现矛盾问题向相容问题转化的特点和云模型具有处理事物双重不确定性的优势并结合理想点组合赋权法对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指标组成隧道围岩评价指标体系,用理想点法赋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并构建可拓云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减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克服单一赋权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70.
典型岩溶农业区地下水质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云南省泸西县小江典型岩溶农业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1982和2004的地下水质数据及1982的航片和2004年的TM影像,在GIS支持下,研究其20年来的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地下水质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流域耕地扩张和大量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非点源污染,造成地下水中的NH4+、SO42-、NO3-、NO2-、Cl- 离子含量及pH值、总硬度、总碱度明显升高并超标,而林地减少或林地质量的下降,土地发生石漠化时,地下水中的Ca2+、HCO3- 浓度明显降低,同时,地下水各指标的空间变化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