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祁连山西段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12 年夏季野外考察、微粒粒度测试和扫描电镜(SEM-EDX) 微观形貌观测研究, 对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西段典型极大陆型冰川区老虎沟12 号冰川、野牛沟十一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沉积进行了分析研究。两冰川区积雪中微粒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3461 μg/kg、2876 μg/kg, 年均沉积通量分别是207.6 μg/cm2、143.8 μg/cm2。将本研究区与其他区域冰川积雪中粉尘浓度对比研究表明, 冰川受周边粉尘源区影响较大。雪坑微粒浓度剖面和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 祁连山西段冰川积雪中污化层富含亚洲粉尘的富Ca2+、Na+矿物;微粒体积-粒径分布众数介于3~22 μm, 两冰川区的粒径众数分别为12.6 μm和12 μm, 粒径分布均显示了单结构模式, 同时反映了祁连山冰川区与毗邻的天山地区雪冰中粉尘粒径分布模式的相似性和粒径众数的差异性。通过SEM-EDX对粉尘颗粒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 颗粒绝大多数为形貌不规则的矿物粉尘颗粒, 和很少数量的飞灰颗粒等。同时, 对粉尘来源结合Sr-Nd同位素测定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进行验证, 认为位于研究区北边的巴丹吉林沙漠是祁连山12号冰川区粉尘最可能的源区。  相似文献   
82.
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采集了2个雪坑样品, 通过样品中δ18O、可溶性离子、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特点划分了雪坑季节. 2008年雪坑季节变化信号明显, 而2009年雪坑不明显, 微粒浓度、Ca2+与Mg2+含量在春季较高. 离子平衡、pH值、电导率及同期气象记录观测资料均显示, 2009年雪坑受淋溶影响较大. 淋溶强烈时, 受融水造成的粉尘溶解及离子淋溶的影响, 雪坑中微粒与Ca2+、Mg2+变化趋势不甚一致; 与Ca2+相比, Mg2+变化能够较好表征微粒的变化; d>5 μm的微粒可能更易于溶解迁移. 通过分析室内雪冰样品在液态下的变化, 发现伴随静置过程微粒的质量浓度呈下降的趋势, 期间Ca2+、Mg2+却呈现增加的变化, 可能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83.
为明确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感知与适应现状,对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天祝县祁连乡的418户牧民家庭进行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牧民对当地近20年气温升高感知度较高,对降水量变化的感知程度较低,对近期牧业影响较大的极端气候事件感知度较高。牧民针对感受到的不同的极端气候事件采取了有差别的应对措施。储备草料、修建圈舍和暖棚、处理牲畜和外出打工是主要的适应措施。牧业服务、贷款支持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牧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正>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1冰冻圈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AR5~([1])介绍的全球冰冻圈变化的总趋势和第四次评估报告(AR4)~([2])相一致,即冰冻圈各要素的冰量都处于持续损失状态。AR5决策者摘要中指出"过  相似文献   
85.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回顾中国冰川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冰川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围绕地域空间结构、立足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网络市场"的"点-轴系统"规划思路,提出了中国冰川旅游"十心、三带、五区"的空间开发结构。伴随着青藏铁路复线工程、川藏与滇藏铁路的规划设计,以及在西部跨省区合作项目"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机遇下,中国将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冰川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86.
东南极冰盖中山站-DOme A断面路线考察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1996年以来,中国国家南极考察队连续3次进行了南极冰盖内陆考察,最远点距海岸1100km,海拔3900米,沿考察路线对冰盖表面地形,表面雪层特征,雪积累速率,冰体厚度和运动速度等进行现场观测,采集0.6-3.3米深度雪坑样品,在4个地点钻取50-100m,深度冰芯5支,部分资料和样品的初步分析表明,由于研究区域毗邻Lambert冰川和格罗夫山,冰面地形较多起伏,中段很大区域坡面朝向Lambert冰川,自中山站向内陆460km积累速率为46-210kg.m^-2.a^-1(相当于12-60厘米厚度雪层),表面1米深度雪的密度为350-450kg/m^-3,雪变成冰的深度(密度达830kg.m^-3)在几个冰芯钻取地点大约为60米,说明研究区域内雪的变质过程基本相同,300km处50米冰芯初步分析显示,过去几十年积累速率和温度均呈上升趋势,这虽然与南极地区其他针点的结果相一致,但却和毗邻的Lambert冰川西侧研究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87.
Mass balance of the Lambert Glacier basin, East Antarctic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Since it is the largest glacier system in Antarctica, the Lambert Glaci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ss balance of the overall Antarctic ice sheet. The observed data and shallow core studies from the inland traverse investigations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there are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now accumulation rate between east and west sides. On the east side, the accumulation is higher on the average and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decades, while on the west side it is contrary. The ice movement measurement and the ice flux calcu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ice velocity and the flux are larger in east than in west, meaning that the major part of mass supply for the glacier is from the east side. The mass budget estimate with the latest data gives that the integrated accumulation over the upstream area of the investigation traverse route is larger than the outflow ice flux by 13%, suggesting that the glacier basin is in a positive mass balance state and the ice thickness will increase if the present climate is keeping.  相似文献   
88.
发源于博格达峰北坡流向南北坡两个流域的5 Y725D 5及5 Y812B10冰川是博格达峰地区形态类型比较特别的一条冰川,本文合称为博格达扇状分流冰川。1981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对该冰川考察时,在消融区上部打了一个20米深的钻孔,埋置温度计17只,取得了该冰川的第一批温度资料。  相似文献   
89.
During the 2005 Arctic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the research on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and mass balance of two glaciers around Ny-lesund, Austrelovénbreen and Pedersenbreen, which were selected in the 2004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were condu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 in using GPS method to monitor the Arctic glaciers' movement, estimates the precision of first time measured GPS data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surveying on the Arctic Glaciers with GPS.  相似文献   
90.
2005年5~7月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 523 m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2005年第4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北坡海拔6 523 m处设立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5月1日~7月22日的气温、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气压和风等气象要素每10 min和日记录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温度和饱和水汽压的平均日变化均为单峰单谷型,相对湿度平均日变化为单谷型,气压平均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风速平均日变化呈现不对称的单峰型.在观测的83 d中,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和气压在波动中逐渐增大,而风速不断减小,风向由南风逐渐向北风转变;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的变化幅度大,并有明显的局部差异性.与1960年5月份相比,2005年5月份的候平均温度、候最高温度和候最低温度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