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5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4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2篇 |
大气科学 | 283篇 |
地球物理 | 236篇 |
地质学 | 912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1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国页岩气赋存于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三大领域,目前已在南方海相获得重大突破,形成工业产能,北方海陆交互相获得进展,而西北地区陆相泥页岩发育、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尚未取得页岩气实质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简称柴北缘)侏罗系大煤沟组泥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主要烃源岩,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然而对该套泥页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富有机质页岩层段的空间分布、页岩气有利区的预测、"甜点"层段的优选等均需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62.
介绍了基于拓普康IS影像3维扫描全站仪获取的点云数据,构造不规则三角网(TIN)计算土石方的功能和特点,并对该系统在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东海采石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分析。实际应用表明,影像全自动扫描全站仪在矿山开采中具有操作流程更简单,系统效率高,作业时间短,测量结果精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3.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4.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使用新一代全球模式BCC-CSM2-MR的历史试验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数据,依据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及NCEP/NCAR I再分析资料,评估了BCC-CSM2-MR模式对北极海冰及北极气候的模拟能力,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BCC... 相似文献
65.
煤中黄铁矿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系统地研究四川晚二叠世高硫煤中黄铁矿矿物学的基础上,运用微区电子探针、中子活化、X光电子能谱和硫同位素等多 种方法综合地研究煤中黄铁矿的结构、成分、价态及同位素等成因标型特征,对黄铁矿标型特征进行了成因探讨,有效地判别了成岩期形成的I型脉状黄铁矿及后生热液Ⅱ型脉状黄铁矿。同时提出直接沉淀系列(自形晶→集合→聚晶)和复杂成因(微粒、莓粒→圆球→结核→团块)等两大类成因演化模式。它不仅对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66.
在构造和气候的综合作用下,本区在早第三纪成为一个大型裂谷湖盆,并在沙四、沙三和沙一期因受古太平洋海泛影响而具有"近海"湖盆的特征,其演变经历了初始形成-强烈扩张-晚期扩张-收缩干涸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和湖泊早期形成-中期扩张-晚期收缩三个亚旋回。 相似文献
67.
68.
69.
乌尔逊凹陷是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内勘验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乌尔逊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为3.44℃/hm,接近现今地温梯度3.3℃/hm。古地温恢复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乌尔逊凹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升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期成藏阶段,烃源岩进入第二次生油高峰期。第二次成藏时期对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