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4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3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篇 |
大气科学 | 387篇 |
地球物理 | 278篇 |
地质学 | 1037篇 |
海洋学 | 166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157篇 |
自然地理 | 2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5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肯尼亚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8年肯尼亚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数据,设定交通优势度指数及交通网络连接度指数和交通对外通达度指数2个分指数,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对肯尼亚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①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以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为主要交通节点的铁路沿线地区交通优势度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格局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交通网络连接度呈现出以内罗毕为核心,以铁路沿线为轴带呈圈层状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而交通对外通达度呈现出北部和西北部较低而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③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等是形成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导经济空间合理布局,是推动肯尼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982.
河道湿地是流域生态系统中,位于水陆交错地带,关联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桥梁和纽带,对蓄水滞洪、净化水质和水土保持,以下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1986、1996、2000、2006和2015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刘家峡以下黄河上游湿地进行湿地解译提取,并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法、转移矩阵法和质心位置变化法对刘家峡以下黄河上游河段河道湿地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5年,黄河上游河道湿地面积从17.3万hm2逐渐减少到12.2万hm2,减少了29.0%。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发生在河流、裸滩、草本湿地与耕地的相互转化上。过去30年嫩滩湿地的变化幅度远大于老滩湿地,嫩滩湿地面积从1986年的15.46万hm2减少到2015年的10.41万hm2,减少了32.7%,嫩滩湿地演变规律为天生湿地型之间的相互演变,即河流-裸滩-沼泽湿地。而老滩湿地面积基本处在稳定状态,面积范围在1.84~2.28万hm2之间,具有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农业用地的演变规律特征。水渠湿地、坑塘湿地和森林湿地质心位置变化较为突出,由单一类型动态度分析可知,研究区自然湿地萎缩、城镇化加速、河流水面面积减少加快。以上分析结果与研究区气温、水利水电工程、灌溉用水、凌汛期冰情以及城镇化程度均有关,与降雨量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983.
主拆离带上盘盖层金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伸展构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冀东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讨论了冀东三种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并重点阐述了盖层金矿的特征,指出了新一轮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4.
厦门西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分析了厦门西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并将对数正态分布与传统使用的种类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说明它可作为监测污染引起大型底栖生物变化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85.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986.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9—2013年四川156站逐月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7月和8月降水异常主要空间分布型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1) 7月和8月降水异常均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其次是中部与东西部振荡型,但7月与8月同一模态的变化没有持续性;(2) 7月和8月四川降水异常呈全区一致型的环流配置差异明显,关键环流因子主要包括副高、欧亚中高纬环流和南亚高压;(3)控制7月和8月降水异常全区一致型的关键环流因子强度和位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副高的表现最突出。全区多雨型:7月副高西部明显偏强、西界明显偏西,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北边缘附近。8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南,西界偏西,586线经过四川南部29 °N附近。全区少雨型:7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弱,西北部偏强,西界明显偏东,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侧。8月副高西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北,西界偏西,整个四川都在586线控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987.
对研究区内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取的表层海水颗粒物的浓度、显微组成、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域表层海水颗粒物浓度介于0.56—4.01 mg·L-1,具有冰区边缘高于开阔水域的特点。陆架区颗粒有机质相对含量高(TOC:9.78%—20.24%;TN:0.91%—2.31%),有机碳、氮同位素值相对重(δ13C:-23.29‰—-26.33‰PDB;δ15N:6.14‰—7.78‰),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含有部分陆源有机质;陆坡及北冰洋核心区的颗粒有机质含量,除SR15站外,相对低(TOC:8.06%—8.96%;TN:0.46%—0.72%),有机碳、氮同位素值轻(δ13C:-26.93‰—-27.78‰PDB;δ15N:4.13‰—4.84‰),颗粒物有机质以陆源为主。陆坡区SR15站表层海水颗粒物中异常高的陆源有机质(TOC:27.94%,TN:1.16%;δ13C:-27.43;δ15N:3.81)可能来自源于东西伯利亚的穿极洋流。海冰携带的颗粒物(包括冰藻)是冰区边缘表层海水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在陆架区海冰融化,向水体中释放了大量生物体;而陆坡区和北冰洋核心区,海冰对颗粒物的贡献以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 相似文献
988.
989.
中国近半个世纪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9
本文根据中国164个站1951-1995年极端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平均最高气温45年来的多年变化特征,指出中国北方趋势变化并不明显,80年代后期有明显上升,西南地区8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长江流域以南6O年代降温后变化不大,青藏高原变化较小。冬季的多年变化也各不相同,有区域性差异。EOF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大多数年份有相似变化趋势,也有一些年份长江流域以南与其它各地变化相反。 相似文献
990.
克州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3年5月26日夜间到28日发生在克州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了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T213-700hPa湿度场和850hPa偏东风场、降水的物理条件,找出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