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资料, 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 分析了近2 000 a来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的演变进程, 探讨了人工绿洲扩展过程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以及绿洲扩张的特点. 结果显示: 近2 000 a来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分为4个时期: 17世纪以前以牧为主时期, 流域人工绿洲仅呈星点分布在交通要道和军事据点; 17世纪以后到1949年才进入半农半牧时期, 流域人工绿洲呈小块状分布在河、泉引水方便之处; 194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进入了以农为主时期, 人工绿洲由小片联接成大片, 扩大成新疆第四大绿洲群;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化时期, 流域绿洲的二、三产业快速崛起.根据绿洲发展演变与水资源开发程度和灌溉水平将以农为主时期细分为4个阶段, 从4个阶段不同水利条件和灌溉水平下绿洲的规模可以看出人工绿洲的演变进程是与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紧密结合的;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扩张的特点有: 人文因素对其有很大影响, 移民屯垦在绿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近60 a来人工绿洲面积成倍扩大, 尽管水利建设支撑绿洲发展, 但仍受到流域水资源的限制.  相似文献   
82.
保护耕地资源,“坚决守住1.2×108 hm2(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新疆为代表的干旱区绿洲农业,近年来耕地面积增长很快,从1995-2008年均每年增加15.4×108 hm2,这对抑制全国耕地面积下滑和促进新疆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通过在玛纳斯河流域利用遥感图像解释和实际调查,提出通过绿洲内部土地综合整治,改变现土地利用中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净耕地利用系数的思路;在不开荒不增加引水量情况下,耕地面积一般可增加8%~10%,而在一些土地利用规划差和管理粗放地区可增加到15%。通过土地整合使土地化零为整,还为节水灌溉、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及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3.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代交通路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环境极为严酷,交通十分困难。但据文献记载,古代曾有以下5条路线,即丝绸之路的南道、姑墨—于阗道、坎城—神山堡—疏勒道、焉耆—于阗道及抒弥—龟兹道,却不乏我国古代人民的足迹。根据现存历史文献反映,晋代高僧法显是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玄奘是第一个把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的人。  相似文献   
84.
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和驱动力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山前地带引水增加,人工绿洲扩大,生态环境改善,但盐渍化发展;河流中下游水量减少。古代绿洲衰亡。荒漠化扩大,生态环境恶化。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是:“两扩大。四缩小”。即在沙漠与绿洲同时扩大的情况下,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种群减少。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地域分配。同时与气候波动、河流改道、风沙活跃等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5.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功能区划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而塔里木河流域由于缺少生态功能区划导致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缺乏针对性,生态引水工程布局欠佳,以及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成效低下。为此,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相结合,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将该流域分为2个生态大区、4个生态区、28个生态亚区。研究成果不仅为流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相似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6.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地下水位及其合理深度确定   总被引:67,自引:15,他引:52  
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地下水、土壤水和植被状况相互关系的研究,把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状况相联系,划分为沼泽化水位、盐渍化水位、适宜生态水位、植物胁迫水位及荒漠化水位五种类型.并确定其相应埋藏深度。根据潜水蒸发与土壤盐渍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把适宜生态水位确定在2~4m,即潜水强烈蒸发深度以下与蒸发极限深度之上的区间。地下水位的划分,适宜地下水位的确定为估算生态用水、防治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夯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灵宝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孔隙和压缩系数降低,干密度提高,湿陷性被消除,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满足了建筑设计基础底面压力220kPa/m^2的要求。  相似文献   
88.
薛振华  蔡源  康自立 《铀矿地质》1999,15(3):142-148
作者在桂北资源县吴家和全州市木皮口的下寒武统清溪组剖面修测过程中,对所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清溪组~C1-1q、~C1-3q和~C1-5q中原定名为“粉砂岩”和“变余长石石英砂岩”的岩石中含有大量火山凝灰碎屑(晶屑),继而在桂北龙胜、融水和湘西南城步、武岗、新宁等地同时代的富铀黑色岩系中发现存在着2-3层厚度不等的沉凝灰岩。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数据所作的各种变异图,确认这些岩石是火山作用形成的沉凝灰岩,通过成岩后的浅变质作用成为变质沉凝灰岩  相似文献   
89.
金昌市尾矿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丛自立 《中国沙漠》1997,17(3):317-321
金昌市是我国镍铜的主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尾矿沙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在分析了金昌市尾矿沙漠化土地形成的条件及其现状之后,采用砾石覆盖与人工植被建立等综合治理方案,5年实践结果充分证实此方案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90.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至今,已掀起了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测绘工程教育的改革。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测绘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探讨了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前景。结合测绘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别从培养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人工智能时代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体系,为探索我国测绘工程高等教育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