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7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1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篇 |
大气科学 | 119篇 |
地球物理 | 143篇 |
地质学 | 294篇 |
海洋学 | 81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FLAC3D软件对某三级黄土边坡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首先分析了静力作用下该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和坡面、坡内、坡顶不同监测点的位移;在此基础上进行动力分析,得出黄土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力作用下坡面上水平向位移明显大于垂直向位移,水平向位移从坡底向上逐渐减小;坡面处位移较大,位移在每级坡坡脚稍向上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剪应变增量由坡脚稍向上部位开始向周围扩展,范围明显增大,且随地震持时的增加剪应变增量增幅较大;塑性区变化显示该黄土边坡坡顶以拉破坏为主,坡脚稍向上开始以剪破坏为主并伴有拉破坏。黄土边坡对地震波具有临空面放大效应,地震波在坡体内传播过程中还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 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 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 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 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 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_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工程场地勘测隐伏活动断裂常用的各种物探,化探、新地质年代学等的方法,并分别对不同的地质构造情况,说明各种勘测手段的有效性,可信度及存在问题。勘测隐伏活动断裂的程序和研究断裂活动性方法在文中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空间数据获取手段和途径的丰富,多源数据的差异性对数据更新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化简的多源空间数据相似性评估方法。首先,将多个来源数据分别与参考数据用传统方法进行匹配;其次,利用加入动态化简的匹配方法对多源数据重新匹配;最后,分析上述两次匹配结果的差异,从数据匹配的角度出发,通过整体一致性和数据详细程度评估对数据匹配质量进行对比,根据获取的评估结果实现更新数据的选择。通过实验和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以沙坪一级电站左岸金口河断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资料,建立断层各渗流带注浆扩散数值模型,利用FLAC^(3D)内置Fish语言实现水泥浆液的粘度时变特性模拟,研究注浆参数对注浆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对扩散半径的影响呈“阶梯型”,注浆压力越大,扩散半径越大;水灰比对注浆有效扩散半径的影响是有限的;渗透系数与有效扩散半径呈正相关;孔隙率与扩散半径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多因子综合评价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主要模式。由于泥石流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因而非确定性分析方法成为其评估首选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泥石流频发的兰州市为例,针对常规研究中选取的坡度等10个地形影响因子,首先应用复相关系数法去除地形因子间相关性,获得综合主要地形影响因子的地形易发性因子;然后,从地形易发性、地质岩性、地貌类型、降雨、植被覆盖度5个影响因子出发,应用灰色关联度、粗糙依赖度以及融合灰色关联度与粗糙依赖度的模糊综合方法获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可知:(1)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表粗糙度、坡长、坡度变率、植被覆盖度和降雨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与现场调查结果相吻合;(2)将三种评估结果与泥石流灾害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研究区大多数泥石流点分布在0. 4~0. 6和0. 6~0. 8区间,且三种方法获得结果的趋势一致,均较客观地反映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的空间分布;(3)由ROC曲线分析,灰色关联度和粗糙依赖度的评估结果精度比较接近,其ROC曲线下面积均接近0. 7;融合灰色关联和粗糙依赖法的模糊综合方法所得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0. 7,其说明该模型评估的结果较好地反映泥石流危险性分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地下工程裂隙岩体注浆量预测的遗传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支持向量机对实际注浆数据样本进行学习,建立注浆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实现注浆量的预测。模型建立过程中,考虑到支持向量机惩罚因子和核参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以预测误差为适应度,采用遗传算法对最佳参数进行搜索。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快速,预测精度高,是一种注浆量预测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把表征地理要素特征及其分布的图形、数据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对地理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是一种综合的资源信息系统。本文就坐标地籍的优点及在产权地籍管理中的地位和用途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