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705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4篇
  1947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42.
横穿南极大陆中部的横贯南极山脉是早古生代时期古太平洋向东冈瓦纳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形成的罗斯造山带,该阶段的地层沉积、变形变质以及花岗质岩浆侵入代表了罗斯运动的演化过程。由于岩浆活动与沉积地层和变形变质在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罗斯运动的时代仍缺乏精确的限定。通过采集北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地区冰碛物和海岸沉积物中的松散砂砾石样品,并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得出:4件不同粒径的冰碛物和海岸沉积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峰谱具有单一峰谱的特征,年龄区间为2443~323 Ma,主要集中于530~450 Ma之间,峰值年龄约为485 Ma;锆石Th/U比值均大于0.1,而且以>0.4为主,其CL图像也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稀土元素特征主体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反映了样品物源区岩浆活动的时代特征。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与周缘地区岩浆活动和陆内变形以及沉积地层时代基本一致,表明北维多利亚地及其周缘地区在罗斯运动晚期陆内变形阶段的岩浆活动应持续至450 Ma,这可能代表了罗斯运动结束的时代,该结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罗斯运动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43.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是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典型代表。起步于2007年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经历了早期的探索,研究重点由评价脆弱性发展为量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形成以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全链条的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指标体系赋权法的不足,初步实现了定量化,有机结合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三方面的研究结果,使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措施由偏重宏观性、普适性开始转向更有针对性。未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应拓展、完善和深化现有的理论体系,构建冰冻圈与社会经济耦合模型,科学量化冰冻圈全要素变化的影响,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研究新模式,科学有效应对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4.
In this work,we studied the variable stars in the open cluster NGC 1912 based on the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and Gaia DR2 data.More than 3600 CCD frames in B,V,R filters were reduced,and we obtained the light curves that span about 63 hours.By analyzing these light curves,we detected 24 variable stars,including 16 periodic variable stars,seven eclipsing binaries and one star whose type is unclear.Among these 24 variable stars,11 are newly discovered,which are classified as sixγDoradus stars,oneδScuti star,three detached binaries and one contact binary.We also confirmed 13 previously known variable stars.Based on cluster members identified by Cantat-Gaudin et al.(2018),we inferred cluster memberships for these detected variable stars.Using Gaia DR2 data,we plotted a new color-magnitude diagram for NGC1912,and showed the nature of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in kinematical properties and heliocentric distance.Among the 24 variable stars,seven variables are probable cluster members,which show homogeneity in kinematic characters and space position with the established cluster members.Four of the seven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are the previously discovered stars,consisting of twoγDor stars and twoδSct stars.The remaining three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which are allγDor stars,are firstly detected in this work.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se variable cluster members estimated from the color-magnitude diagram are log(age/yr)=8.75,[Fe/H]=-0.1,m-M=10.03 mag,and E(B-V)=0.307.  相似文献   
45.
TSP203在雪峰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研究进展和TSP203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解译技术及其在雪峰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展示了TSP203探测系统在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6.
卫星CO2浓度观测可以对地表碳通量反演提供重要约束,尤其在地面观测覆盖不佳的区域.文章使用自主研发的中国大气反演系统,利用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CO2柱浓度观测估算了2015~2019年全球CO2源汇分布,并与其他五个先进反演系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同化卫星CO2观测,反演得到的全球净陆地碳汇(净生物群系生产力, net biome productivity, NBP)为(1.03±0.39)PgC a-1,低于地面观测反演得到的结果(1.46~2.52PgC a-1).文章估算的北半球陆地碳汇为1.30PgC a-1,热带陆地为碳源,碳释放量为0.26PgC a-1,结果与其他独立证据相符.相较之下,其他系统反演出的北半球陆地碳汇较强(1.44~2.78PgC a-1),而对热带碳通量的估算存在较大分歧,估算范围为0.77~-1.26...  相似文献   
47.
以叠前角道集、测井和试油资料为基础,利用广义S变换时频分析技术确定储层优势频带,在优势频带的约束下,利用高阶Aki-Richards近似方程拟合AVO曲线,求取更准确的截距和梯度;利用扩展弹性阻抗技术的坐标旋转方法,获得流体区分能力最优的AVO属性,结合试油结果进行有利区预测。结果表明:前哨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的优势频段为33~68 Hz,进行AVO分析可以提高有利储层的预测精度。经分频高阶扩展AVO技术处理,有利储层的符合率由69%提高到94%。气层有利区主要集中于QS2—QS4、QS7井区及未钻探的QS1井西区域,其中未钻探面积为6.5 km2,是前哨地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点潜力区。该结果为前哨地区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8.
聚乳酸(PLA)沙障凹曲面及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乌兰布和沙漠平坦沙地布设1 m×1 m 、1.5 m×1.5 m和2 m×2 m规格的聚乳酸(PLA)沙袋格状沙障,在风季后利用插钎法和激光衍射法分别测量障格内部凹曲面形态、测定表面0~3 cm沉积物粒度组成,分析不同规格沙障内部凹曲面形态特征、蚀积效应,计算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等粒度参数。结果表明:3种规格PLA沙障内部均能发育成稳定凹曲面,凹曲面深度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蚀积系数则逐渐减小,保持在1/12~1/10之间;障格内不同方位蚀积剖面曲线基本符合二次函数,但蚀积强度差异较大;1 m×1 m和1.5 m×1.5 m规格沙障处于堆积状态,堆积强度分别是侵蚀强度的50.1倍和5.6倍,易发生沙埋;2 m×2 m 规格障内单位体积蚀积量为0.02 g·cm-3,接近蚀积平衡状态,有利于长期发挥沙障防护效益;各规格障内沉积物均以极细沙和细沙为主,除1 m×1 m规格外,PLA沙障的阻滞作用使得极细颗粒含量百分比迅速下降。综合考虑沙障铺设成本和防护效果,得出在平坦沙地或者弱风区域内适合布设2 m×2 m 规格PLA沙障,研究结果可为PLA沙障在防沙工程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9.
江蓠科红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用途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受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等的影响,其分类学地位引起了极大争议。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以争议比较大的江蓠属(Gracilaria)、拟江蓠(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和多穴藻属(Polycavernosa)为对象,总结归纳了其物种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学者试图解答的问题以及部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该类群的研究提供相对详细、客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0.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发生变暖停滞(Hiatus),然而Hiatus现象是否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尚有争议,其在西北地区的表现及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1960—2019年气温地面观测数据,利用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及Yamamoto检验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在1986年、1996年和2012年分别突变,1996年突变升温后在1998—2012年间保持高位震荡;② 1998—2012年间西北地区年均温变化率为-0.20 ℃/10a,呈现明显Hiatus现象,分季节看,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夏季仍保持升温,春季均温比秋、冬季提前1年开始和结束停滞期,从空间上看,西北地区东南部降温最显著,青藏高原不存在Hiatus;③ 2012年Hiatus结束后西北地区气温普遍快速升高,季节上以冬季升温最快,空间上以南疆升温最快。综合来看,1998—2012年的Hiatus现象在除青藏高原外的西北地区表现明显,停滞后的快速升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