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0篇
  免费   1056篇
  国内免费   1458篇
测绘学   521篇
大气科学   1116篇
地球物理   1439篇
地质学   2788篇
海洋学   752篇
天文学   235篇
综合类   524篇
自然地理   62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为探究预应力锚杆对岩体板裂化破坏的控制机制,首先进行了岩体板裂化破坏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并运用FLAC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了平面应变状态下板裂化破坏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3种不同的预应力锚杆施加方案,进行预应力锚杆对岩体板裂化破坏控制机制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锚杆的作用削弱了裂隙尖端应力集中现象,有效地抑制了岩体内裂隙的扩展与贯通、板裂化破坏的形成;作用在板裂区边界的预应力锚杆,不仅能够抑制板裂化破坏的形成,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板裂化破坏的范围;作用在板裂破坏区内的预应力锚杆,可有效限制板裂岩体向临空面的位移,体现出提高板裂岩体整体变形刚度的作用。研究结果对认识深埋隧洞围岩板裂化破坏的形成机制、板裂化破坏的合理支护控制以及岩爆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22.
Changes of soil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water erosion proces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and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surface roughness and different water erosion processes. Four artificial management practices (raking cropland, artificial hoeing, artificial digging, and contour tillage) we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agriculture customs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o simulate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an additional smooth slop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A total of 20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five 1 m by 2 m boxes under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0.68 and 1.50 mm min?1) on a 15° slope. During splash erosion, soil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in all treatments except raking cropland and smooth baseline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0.68 mm min?1, while increasing for all treatments except smooth baseline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1.50 mm min?1. During sheet erosion, soil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for all treatments except hoeing cropland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0.68 mm min?1. However, soil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d for the artificial hoeing and raking cropland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1.50 mm min?1. Soil surface roughness has a control effect on sheet erosion for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For rill erosion, soil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d for raking cropland and artificial hoeing treatments, and soil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for artificial digging and the contour tillage treatments under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0.68 mm min?1, the critical soil surface roughness was 0.706 cm for the resistance control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Under rainfall intensity of 1.50 mm min?1, the critical soil surface roughness was 1.633 cm for the resistance control of runoff, while the critical soil surface roughness was 0.706 cm for the resistance control of sediment yield.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larifying the erosive nature of soil surface roughness and harnessing sloped farmland.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3.
Deep structure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faults can be understood by observing and simulating the particular phase in a fault fracture zon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zone seismic waves in the seismological domain.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fault-zone head wave and trapped wave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recent progress in this fiel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n the utilization of seismic wave in fault struc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24.
利用四川地区2010 ~ 2013 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 0 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 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 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 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925.
介绍了地球内部温度异常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以及地温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分析了现有的地温测量传感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大地震临震前兆监测的深层地温传感器,描述了基于该传感器进行大地震临震前兆监测的方法和系统架构,使得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26.
利用山东区域地震数字台网提供的数据,通过三维层析成像方法结合山东地质构造实际情况,对山东区域进行联合走时反演地壳速度结构,获得该区分辨率较高的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上的速度分布反映出山东地区深部构造的某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活动构造及地震参数计算提供科学依据。在地壳速度结构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上,再次显示出中强震多发生在速度结构高速单元与低速单元的过渡带附近,说明中强震的孕育与震源区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  相似文献   
927.
平顶山地区爆破识别判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平顶山地区的地震与爆破事件,从初动方向、振幅比、周期比和记录波形对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振幅比和记录波形对比可以作为平顶山地区爆破识别判据,初动方向可以作为该地区爆破识别的辅助判据.  相似文献   
928.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2007年以来台网记录清晰的ML≥2.0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每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0和矩震级MW,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合山东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点,对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南黄海北部地区、沂沭带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应力场分布和时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区域特征及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9.
蒋碧聪  何政  朱胜 《地震学刊》2014,(5):632-636
对重大工程结构进行强地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全过程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设计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地震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目前,由于数值求解方面的困难,绝大多数针对极端作用下的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止步于数值临界状态的界定,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实时地对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构件的损伤状态对分析模型进行修改。为了实现连续倒塌过程中构件的逐步失效,在OpenSees程序中,基于Beam with Hinges Element构建了端部带附属节点的Beam with Hinges Element,并根据构件失效情况对附属节点的多点约束进行控制。采用三次静力凝聚方法和Newmark-beta法,给出了对此改进建模技术可信的理论背景,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一个简单框架算例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30.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过渡岩类组成;岩石总体富碱、富LREE和LILE、贫HFSE; A/CNK=0.82~1.05,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部分受流体交代的岩石A/CNK值可升高至1.69;岩浆混合过程中发生了元素的选择性富集/亏损和同位素组成的均一化,(87Sr/86Sr)为0.7055~0.7061,εNd(t)为-1.9~-3.0.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肖厝侵入岩的岩浆混合开始于约136Ma,于121Ma时初始侵位于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肖厝侵入岩的成岩机制,提出岩体侵位早于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质变形作用,两者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118~~100Ma时该构造带曾发生过深层次地壳逆冲推覆,使形成于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和肖厝侵入岩共同快速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