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10篇 |
免费 | 5122篇 |
国内免费 | 3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51篇 |
大气科学 | 1605篇 |
地球物理 | 1983篇 |
地质学 | 8057篇 |
海洋学 | 2232篇 |
天文学 | 135篇 |
综合类 | 974篇 |
自然地理 | 16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439篇 |
2023年 | 524篇 |
2022年 | 786篇 |
2021年 | 964篇 |
2020年 | 723篇 |
2019年 | 851篇 |
2018年 | 727篇 |
2017年 | 667篇 |
2016年 | 697篇 |
2015年 | 841篇 |
2014年 | 775篇 |
2013年 | 1003篇 |
2012年 | 1017篇 |
2011年 | 994篇 |
2010年 | 954篇 |
2009年 | 948篇 |
2008年 | 982篇 |
2007年 | 951篇 |
2006年 | 947篇 |
2005年 | 696篇 |
2004年 | 624篇 |
2003年 | 448篇 |
2002年 | 433篇 |
2001年 | 374篇 |
2000年 | 339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2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33.
34.
虾类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湛江几种养殖对虾和海捕天然对虾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虾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均衡;综合排名依次为野生斑节对虾、野生凡纳滨对虾、养殖斑节对虾、养殖凡纳滨对虾,两种野生对虾的综合排名均高于养殖对虾;野生斑节对虾综合得分为1.6708,微量元素含量最均衡,营养价值最高,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价值最低,综合得分为-1.20943。 相似文献
35.
脆性岩石侧向变形特征及损伤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进行了三峡花岗岩常规三轴压缩、保持轴向应变和保持轴向应力的卸围压试验,研究了脆性岩石在不同应力路径和不同加载控制方式下的侧向变形特征,可见临界侧向应变均稳定在(?0.004 ? 0.000 5)范围内。进一步进行三峡花岗岩的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力学分析,发现脆性岩石在不同应力路径和不同加载控制方式下均以侧向损伤为主,且侧向损伤曲线的形态近似,达到临界破坏状态时损伤值稳定在0.7?0.8左右。最后以侧向损伤变量表征花岗岩脆性破坏过程,建立了基于应变空间的、可以考虑卸荷应力路径的损伤模型和应变型破坏准则。 相似文献
36.
矿山开采会导致地表沉陷,严重破坏了生态结构与生态环境。因此科学有效地分析与管理沉陷数据进而控制煤炭的开采损害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基于GIS开发了开采沉陷损害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对开采沉陷的防治和治理以及矿山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7.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
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
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
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
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澳大利亚蕴藏了丰富的铀矿资源,目前铀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大地构造上,澳大利亚可划分为中西部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东部显生宙造山带。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铀矿在北澳、南澳、西澳、中澳和东澳五大成矿区带中的分布情况,勾勒了北澳的派恩克里克、南澳的奥林匹克坝、西澳的伊利列等15个矿集区中的34个类型迥异的矿区的总体地质环境与矿床特征。根据成矿地质作用、成因类型、矿物特征等因素,结合该国铀矿床的具体情况,归纳出8种典型的矿床类型。选取代表性铀矿进行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澳大利亚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并指出这些类型可作为今后找铀的靶向类型。 相似文献
39.
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g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diagenesis and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Late Indo-Chinese epoch. One is the fluid transfer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other is geochemical reconstruction controlled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The middle Yanshan epoch was the main period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experience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 of TSR. TSR can recreate the fluid in the gas reservoir, which makes the gas drying index higher and carbon isotope heavier because C2+ (ethane and heavy hydrocarbon) and 12C (carbon 12 isotope) is first consumed relative to CH4 and 13C? (carbon 13 isotope). However,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fluid regarding TSR (hydrocarbon, sulfureted hydrogen (H2S)?, and water) and reservoir rock results in reservoir rock erosion and anhydrite alteration, which increases porosity in reservoir, thereby improving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uperimposed by later tectonic movement, the fluid in Puguang reservoir has twice experienced adjustment, one in the late Yanshan epoch to the early Himalayan epoch and the other time in late Himalayan epoch, after which Puguang gas reservoir is finally develop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