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54篇 |
免费 | 5632篇 |
国内免费 | 35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9篇 |
大气科学 | 1902篇 |
地球物理 | 2699篇 |
地质学 | 9159篇 |
海洋学 | 2599篇 |
天文学 | 263篇 |
综合类 | 1121篇 |
自然地理 | 1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95篇 |
2023年 | 602篇 |
2022年 | 906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846篇 |
2019年 | 969篇 |
2018年 | 875篇 |
2017年 | 786篇 |
2016年 | 830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924篇 |
2013年 | 1128篇 |
2012年 | 1138篇 |
2011年 | 1149篇 |
2010年 | 1087篇 |
2009年 | 1081篇 |
2008年 | 1091篇 |
2007年 | 1051篇 |
2006年 | 1027篇 |
2005年 | 774篇 |
2004年 | 695篇 |
2003年 | 521篇 |
2002年 | 549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403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11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61.
从鉴别陆块(地块)、结合带边界断裂入手,将滇西北大地构造划分为10个二级单元。根据地质体属性及重要断裂,在二级单元内划分出25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西藏、滇西南部地区资料,归并为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为:独龙江弧盆系、丙中洛地块、莫得结合带、崇山地块、澜沧江火山弧、兰坪地块、云岭陆缘弧、金沙江结合带、香格里拉地块、甘孜-理塘弧盆系。分界断裂自西向东为:高黎贡山断裂、棒当断裂、福贡断裂、碧罗雪山断裂、吉岔断裂、德钦-雪龙山断裂、羊拉-东竹林断裂、金沙江断裂、香格里拉断裂、三江口断裂。该划分方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滇西北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前人划分方案进行了有依据的修改调整,二级、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尺度统一,厘定了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262.
甘肃省稀有金属矿产特征与成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2010年至今2个主要勘查阶段的工作,甘肃省境内共发现了51处稀有金属矿床和矿(化)点,主要成矿类型为碱性花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其次有变粒岩型、云英岩型和变中酸性火山岩型等。这些矿床和矿(化)点主要分布在北山地区,其次为龙首山、阿尔金山和西秦岭地区,大部分产出于古老地块边缘的火山、岩浆及构造活动带。矿体的产出受岩浆岩侵入体或断裂构造控制,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变质地层是主要的赋矿围岩地层,矿体主要产出于华力西中-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成矿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其次为志留纪、三叠纪、奥陶纪、第四纪、侏罗纪。 相似文献
263.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64.
混积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经混合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广义混积岩包括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在空间上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的混合。本文在大量资料调研基础上,结合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混积岩储层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压汞测试、纳米CT等研究工作,分析了混积岩储层岩性组合、储层特征等。宏观上,混积岩岩性复杂多样,由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灰质泥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剖面上呈现大段厚层式、厚夹薄层式、近等厚互层式三种组合样式;微观上,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有机质等呈纹层状或块状分布;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纳米级的粒间孔、粒内孔以及微裂缝,矿物组成及其含量是影响储集空间类型的一个主要因素;多数混积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为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265.
调水是目前快速改善湖泊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对于调水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研究很少。以杭州西湖为例,利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构建了西湖TP模型,对通过苏堤各桥孔的流量、外西湖分层流场和水质浓度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在现有外围调水情况下增加西湖内循环引水后西湖TP的时空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增加内循环引水,直接将低浓度区的水引至高浓度区,能够明显降低高浓度区的水质;低浓度区由于引水量的减小,区域内水质浓度会有一定的上升;全湖平均水质浓度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在没有增加外部引水的情况下,内循环引水可以使湖泊水体掺混更加均匀,对于防止高浓度区富营养化有很好的效果。增加内循环引水对西湖改善高浓度区水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相似湖泊增加内循环引水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66.
267.
采取有效技术手段进行煤矿采空区调查已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矿井安全生产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选址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频率域电磁法基本原理为基础,对比分析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方法特点,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不同介质充填采空区的电性响应特征,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对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煤矿采空区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和工程实践表明,煤矿采空区相对围岩具有显著的电性差异,以此为物性基础采用频率域电磁法进行采空区探测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频率域电磁法在探测煤层采空区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成为煤矿防治水和采空区地质灾害调查的有效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68.
地电化学方法作为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在人工外加电场作用下,将近地表介质中呈电活动态的物质选择性地提取,通过研究电提取元素组合、含量分布及异常特征,进而提供找矿信息的一种勘查方法。笔者通过在内蒙古洛恪顿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法在内蒙古东乌旗风成砂覆盖区勘查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提取时间、不同密度的载体物质等提取条件的对比研究,确定在该区进行地电化学勘查的提取时间为24 h,载体物质选用高密度泡塑。 相似文献
269.
270.
针对冻结井筒解冻后频繁发生涌水灾害的情况,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冻结技术、井筒地层条件及解冻涌水特征。结果表明,涌水发生是由于解冻后冻结止水帷幕失效,冻结管周围地层介质渗透性增强,介质接触界面粘结强度降低而致界面缝隙扩大连通,使冻结钻孔连通含、隔水层而形成竖向导水通道,通道内高压水通过井筒薄弱部位发生涌水。采取在井筒外围适宜地层开挖环形巷道,在环形巷道内逐个切断冻结管并向冻结管内外注浆加固,最后将环形巷道用混凝土回填,形成人工隔水塞层。利用RFPA2D-Flow渗流耦合模型验证了该治理方案的可行性,且利用FLAC3D程序计算出环形巷道距离井壁7.50 m是最佳开凿位置。经该措施处理后的井筒涌水由原来的90 m3/h降低至2 m3/h,且井筒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