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54篇 |
免费 | 5632篇 |
国内免费 | 35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9篇 |
大气科学 | 1902篇 |
地球物理 | 2699篇 |
地质学 | 9159篇 |
海洋学 | 2599篇 |
天文学 | 263篇 |
综合类 | 1121篇 |
自然地理 | 1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95篇 |
2023年 | 602篇 |
2022年 | 906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846篇 |
2019年 | 969篇 |
2018年 | 875篇 |
2017年 | 786篇 |
2016年 | 830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924篇 |
2013年 | 1128篇 |
2012年 | 1138篇 |
2011年 | 1149篇 |
2010年 | 1087篇 |
2009年 | 1081篇 |
2008年 | 1091篇 |
2007年 | 1051篇 |
2006年 | 1027篇 |
2005年 | 774篇 |
2004年 | 695篇 |
2003年 | 521篇 |
2002年 | 549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403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11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51.
海岸侵蚀是沿海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海滩养护是当前砂质海岸保护的最佳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海滩养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世界范围的海滩养护实践,分析各国海滩养护理念上存在的差异。以研究文献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平面和横向剖面的补砂方式、辅助工程技术和海滩模型预测等方面的海滩养护技术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滩养护的未来发展趋势:①针对复杂海岸的海滩养护应用拓展;②基于沉积物管理的海滩养护修复;③从地貌系统到生态系统全面考虑的海滩养护技术;④全球砂源赤字条件下的海滩保护和修复思路。 相似文献
252.
253.
高频地波雷达可以提供沿岸大面积海表流的观测,但单个地波雷达只能提供径向流观测。本研究发展了一套二维变分(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ethod, 2DVAR)数据融合方法,将台湾海峡海域的地波雷达径向流数据与ROMS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模式输出结果进行融合,得到一套较好的融合产品。结果显示,融合产品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相较于模式输出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由9.70%降低至1.54%。为进一步检验融合方法,设计了两种独立样本试验。试验一将雷达径向流按空间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使用雷达融合样本与模式输出进行融合,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相较于模式输出由0.41 m/s降低至0.19 m/s。试验二将雷达径向流和模式输出在空间上都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对两种数据的融合样本进行融合,使用TC (Triple Collocation)方法估计模式输出、雷达观测与融合结果的误差方差,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误差方差最小,且其误差方差相对于独立的雷达径向流与模式输出在远岸处有明显减小。以上结果都表明融合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海流,证明了2DVAR方法融合海表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4.
以浙江省苍南县炎亭湾海滩修复为例,基于\"CERC\"的沿岸输沙率计算公式,建立了一套依据工程区近滨波浪场分布进行动态平衡滨线设计的方法,包括独立输沙单元海滩和非独立输沙单元海滩2种滨线形态设计方法.研究发现:在海滩养护和修复工程中,依据动态平衡滨线设计方法对滨线走向进行科学论证是十分必要的;独立输沙单元的海滩可以视为沿岸输沙率为零的非独立输沙单元的海滩,前者海滩平衡滨线的布设是后者平衡滨线布设的一种特例;相较于\"静态岬湾海滩概念(SBBC)\"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动态平衡滨线设计方法更具优势,该方法可用于大多数海滩的平面形态设计. 相似文献
255.
新疆北部青河县阿斯喀尔特铍矿区花岗质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北部青河县阿斯喀尔特铍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花岗岩型铍矿床的典型代表。对矿区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16.7±2.8)Ma(MSWD=0.48),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据此限定阿斯喀尔特铍矿床成矿时代略晚于216 Ma,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石具有高硅(w(Si O2)=70.86%~76.34%)、富碱(ALK=5.54~9.30)、富铝(w(Al_2O_3)=13.00%~14.74%,A/CNK=0.99~1.23)、低钛(w(Ti O2)=0.02%~0.18%)和镁(w(Mg O)=0.02%~1.21%)特征,为过铝质中钾-高钾岩石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显示LREE的相对弱富集,HREE较平坦以及Eu弱-中等的负异常(δEu=0.37~0.90),呈略右倾型。微量元素Ba、Sr、Hf、Ti等具负异常,Rb、Th、K、Nb、Ta、La、Ce、Nd、Sm等具正异常,Rb/Sr比值较高(9.34~26.81),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阿斯喀尔特铍矿矿区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阶段,可能是上地壳含砂泥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56.
川西可尔因矿集区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可尔因矿集区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查明矿集区地质找矿方向,对矿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稀有金属成矿主要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中-酸性花岗岩有关,岩浆侵位与成矿伟晶岩脉之间具有结晶分异演化关系。含矿岩浆不均一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了稀有金属矿化多分布在可尔因岩体东部和南部。在过铝质高挥发分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侵位和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在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构造发育地段,形成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体,具有\"岩浆岩-地层-构造\"控制成矿的特征。据此提出了矿集区内的找矿标志和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为今后找矿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57.
地层学是地质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甘肃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一批为全省地层研究修史立典的材料,及时总结这些成果素材,按照最新的理论、方法对区域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精准化研究,是一个省区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甘肃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时间顺序和学科特点,系统性提出了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6年版)和《中国地层表》(2014)的框架和序列,全面提高甘肃地层研究精准度,为全省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对全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单元地层界线层型和单位层型进行对比研究和厘定,建立新一代甘肃地层表的建议和路径。 相似文献
258.
降雨是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主导因素之一,研究降雨入渗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以青海西宁盆地黄土边坡为例,结合野外现场试验和室内直剪试验,研究了降雨入渗对坡体含水量和抗剪强度的影响,采用FLAC2D软件模拟分析了降雨前后边坡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并通过计算安全系数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雨水入渗150 min内边坡表层土层含水量急剧增加,150 min后其变化趋势逐步变缓,较深层土层含水量随雨水入渗时间呈持续缓慢增加的趋势。对于同一层土体而言,雨水入渗深度随降雨历时的增大而增加,且表层土体中雨水入渗速度先快后慢。表层土体含水量每增加1.01%,其粘聚力减小13.53 k Pa,土体抗剪强度降低16 k Pa,说明土体抗剪强度对含水量的变化极为敏感。二维有限元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重应力作用和雨水入渗条件下,研究区坡脚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降雨后边坡位移量、应力集中范围及应力大小明显大于降雨前,而降雨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比降雨前降低了21.6%,说明降雨入渗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59.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0.
海南省文昌市东部沿海一带是华南地区第四系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分布受新生代晚期形成的新构造格局的控制。通过对第四系沉积物特征、粒度分析、重矿物锆石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进行年龄测定,并选用206Pb/238U年龄做谐和年龄频谱图。认为该区第四系松散沉积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源。八所组与烟墩组的沉积物源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北海组的沉积物源区明显不同于八所组和烟墩组。这种物源的差异性可能直接导致了第四系成矿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