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54篇 |
免费 | 5632篇 |
国内免费 | 35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49篇 |
大气科学 | 1902篇 |
地球物理 | 2699篇 |
地质学 | 9159篇 |
海洋学 | 2599篇 |
天文学 | 263篇 |
综合类 | 1121篇 |
自然地理 | 1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95篇 |
2023年 | 602篇 |
2022年 | 906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846篇 |
2019年 | 969篇 |
2018年 | 875篇 |
2017年 | 786篇 |
2016年 | 830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924篇 |
2013年 | 1128篇 |
2012年 | 1138篇 |
2011年 | 1149篇 |
2010年 | 1087篇 |
2009年 | 1081篇 |
2008年 | 1091篇 |
2007年 | 1051篇 |
2006年 | 1027篇 |
2005年 | 774篇 |
2004年 | 695篇 |
2003年 | 521篇 |
2002年 | 549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403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11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三维可视化及物探新技术在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的应用——以铜陵狮子山矿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矿山发现和勘查过程中往往积累了大量地质、物探等资料,随着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和物探新处理方法的发展,利用这些方法对已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可以提炼出新的有利找矿的信息,避免工作量的重复投入,可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铜陵狮子山矿田为例,收集了其勘探阶段积累下来的地质钻探及物探资料,采用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二次处理,建立了冬瓜山铜矿的三维矿床模型.在可视化环境下,分析了矿体与各成矿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新处理方法对已有重磁资料再处理获取的信息,圈定出了寻找同类矿床的靶区一前冲靶区,并采用EH-4等物探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钻探验证表明,采用三维可视化、物探处理新方法对已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不但可以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提供找矿信息,还能节约大量时间和资金. 相似文献
243.
新疆恰尔隆地区化探与遥感信息综合应用和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恰尔隆地区属于西昆仑复合造山带中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在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的综合分析,圈定了3个具有成矿地质异常的找矿靶区,其中库克西力克南2km处为一最佳找矿靶区,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44.
为明确前期风场对太湖北部湖湾水动力及蓝藻水华分布的影响,对2008年9月梅粱湾及贡湖湾水文、水质及气象开展了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受前期东北风影响,梅梁湾及贡湖湾表层、中层及底层湖流流向均顺风向自湾内流向湾外,两个湖湾均不存在补偿流.表层湖流对风场变化响应敏感,而中场及底层流场对风场变化响应存在显著滞时.在偏南风作用下,梅梁湾表层湖流能快速形成顺时针环流.在偏西风作用下,贡湖湾表层湖流流向虽未发生偏转,但是湖流流速显著减小并导致流速沿水体垂向呈递增分布.观测期间水动力强度对太湖北部湖区叶绿素a浓度垂向分层及蓝藻水华水平漂移均具有重要影响.在水动力滞缓水域,蓝藻水华易在水表发生漂移堆积.在水动力强度较大水域,强烈的垂向混合作用能使蓝藻沿水深方向混合均匀,降低水华暴发风险.相对于水动力条件,营养盐对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45.
Fractalanalysisappliedtofaultsandearthquakes———AcasestudyofChinaJIANWANG(王建)XIAOHUAZHU(朱晓华)YONGHUIXU(徐永辉)DepartmentofGeog... 相似文献
246.
为了满足水下装备主动声探测不同的测试目的,提高其开发效率,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主动声探测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和层次化设计,基于 LabWindows/CVI 平台开发,利用平台的信号检测、信号生成、信号模拟输出等模块,可靠地实现了主动声探测信号的检测、目标回波的模拟、混响和干扰的生成与电子信号注入,自动化程度高且参数设置灵活,适应各种主动声探测的模拟测试和效能评估, 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47.
针对海底复杂地形地貌场景,以及自主水下潜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航行时存在扰动,搭载大量程侧扫声呐设备进行广域快速搜探时,采集的侧扫声呐数据在生成图像时,存在严重的瀑布图畸变、增益失衡、亮暗不均的问题,难以直观呈现海底地形地貌。结合侧扫声呐成像原理、侧扫声呐设备特点、AUV 运动传感信息、图像处理方法,提出融合运动特性与海底基线提取的畸变校正方法、融合侧扫声呐设备特性的垂向增益校正方法、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的亮度校正方法。实验表明,所述方法可清晰呈现地形地貌信息。 相似文献
248.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49.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涵盖了前身的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制约,它不仅包含有关全球构造的空间格局、运动状态的历史记录,而且也留下了青藏特提斯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运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地质遗迹。所以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构造的窗口,被自然科学工作者誉为解决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钥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系列编图及综合集成等研究工作。本文以认识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各阶段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结构组成和演化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过程,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碰撞构造效应,以及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中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新发现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模式、科学理论与学术争论观念层次上的问题,以及关键的基础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250.
通过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核苷酸序列研究了深圳杨梅坑海域20种47个造礁石珊瑚样本的共生藻。通过ITS序列分析,与GenBank上的4种不同的共生藻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进行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于2种不同的种类(亚系群),19个样品属于C1亚系群共生藻,1个样品属于C15亚系群共生藻,C1和C15两个亚系群共生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01。将深圳杨梅坑海域得到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的福建东山海域、广东徐闻地区的C1系共生藻进行比对,只有深圳杨梅坑海域藻类样本平均(A+T)碱基含量为49. 4%,(A+T)含量小于(G+C)含量。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表明,深圳杨梅坑海域石珊瑚共生藻与福建东山海域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徐闻地区的亲缘关系较远,地理隔离是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