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24篇 |
免费 | 4303篇 |
国内免费 | 24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2篇 |
大气科学 | 1406篇 |
地球物理 | 1925篇 |
地质学 | 6191篇 |
海洋学 | 2079篇 |
天文学 | 190篇 |
综合类 | 770篇 |
自然地理 | 13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437篇 |
2023年 | 470篇 |
2022年 | 696篇 |
2021年 | 780篇 |
2020年 | 669篇 |
2019年 | 747篇 |
2018年 | 632篇 |
2017年 | 633篇 |
2016年 | 560篇 |
2015年 | 736篇 |
2014年 | 693篇 |
2013年 | 798篇 |
2012年 | 785篇 |
2011年 | 775篇 |
2010年 | 783篇 |
2009年 | 732篇 |
2008年 | 713篇 |
2007年 | 661篇 |
2006年 | 630篇 |
2005年 | 548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316篇 |
2002年 | 316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10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源—盖”匹配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重建烃源岩生烃史("源")和泥质盖层排替压力演化史("盖")的方法,研究源—盖动态匹配关系,以确定泥质盖层封闭动态有效性。针对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泥质盖层封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泥质盖层不仅封闭性能形成时间早(早于震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而且排替压力大(最大排替压力高达26MPa),封闭能力强,具备封闭超高压气藏的能力,"源—盖"匹配关系好,对下伏烃源岩具备有效封盖作用;志留系泥质盖层虽然现今排替压力较大,但封闭性形成时间晚于下伏寒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源—盖"匹配关系不理想,有效封闭性较差;二叠系和三叠系泥质盖层封闭性形成时间分别早于志留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时间,具备有效封闭能力,且最大排替压力都大于10MPa,可封闭高压气藏。 相似文献
52.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 这里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比显示这2个构造结有: (1)相似的地貌景观; (2)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即都缺失喜马拉雅沉积岩(寒武纪—第三纪); (3)结晶岩系中都有高压变质岩, 且在10 Ma以来均发生过深熔与混合岩化作用; (4)25 Ma以来, 特别是10 Ma以来两地都经历了快速剥露和隆升作用; (5)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接近, 分别为75 Ma和65 Ma, 均早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其他地区.这些相似性表明: 伸展拆离和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表过程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构造结快速剥露的主导因素; 因强烈剥露减压所致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向地表减压处的流动在构造结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具有内支撑结构的围护系统在基坑边角处具有更大的系统刚度,使得基坑边角附近处土体的位移小于距离边角较远处土体的位移,即基坑的变形问题表现出空间特性。为了更好地研究L/He(L为沿基坑纵向方向上的距离;He为开挖深度)、开挖深度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量测了两个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不同位置处土体的侧向位移、土体沉降等。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边角效应能够减小侧向位移的平面应变比,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和地下连续墙在边角附近处的平面应变比(PSR)分别为0.50、0.61和0.72。当平面应变比(PSR)接近于1.00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6.00和4.00。随着L/He值的增大,土体的纵向最大沉降呈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边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呈增大的趋势。在基坑纵向沉降的空间效应中,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土体最大沉降值达到稳定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和5.20。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空间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难浸金矿石电场强化电离—氰化提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硫、砷、炭(泥)含量较高的难浸金矿石,采用电场强化电离-氰化提金新工艺进行试验,从理论上对方法原理者了讨论,并通过试验对比,证明该方法较规氰化提金方法提高了金浸出率(8%~80%),缩短了浸出周期(为原周期的1/4~2/3)。经野外堆浸试验,肯定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针对汶川地震引发的谢家店子滑坡,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模型,采用2D-Block软件对其进行了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通过对跟踪块体的深入分析,研究了相应地质体在不同阶段下的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谢家店子滑坡经历了剧动启程抛掷阶段、快速撞击飞行阶段、铲刮减速碎屑流阶段及堆积掩埋阶段。为了揭示地震引发高速滑坡的发生规律,分别研究了地震震级、斜坡地形和斜坡上岩块的尺寸对高速滑坡启动和运动过程的影响规律。地震震级对边坡的启动、变形、破坏和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地震震级越大,滑体启动的加速度和速度也就越大,从而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斜坡体本身的地形地貌对滑体运动也有较大影响。在震级和岩石力学参数一定的条件下,斜坡上岩块的大小对其启动、变形和运动过程有一定影响,随着岩块的增大,滑体运动的每个阶段历时都在减小,但当岩体十分破碎时,滑体虽然能够运动,但是很难发生抛掷。将地震滑坡的启动机理概括为积累变形效应、振荡启程效应和振荡加速效应。 相似文献
56.
基于Leclaire对饱和双相孔隙弹性介质Biot模型的扩展,研究含有两种不同固相组分的三相多孔弹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特性。以饱和冻土为例,分析了各相体积分数、颗粒形状,接触参数等因素对波动方程中惯性参数、黏性参数、刚度参数的影响;对该三相介质模型进行了退化,分析了孔隙中只含液态水或固态冰时体波的特性;以饱和冻土为例,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饱和冻土中体波的相速度和衰减系数与胶结参数、接触参数、频率、饱和度、孔隙率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一般的饱和土不同,饱和冻土中存在5种体波,即3种纵波和2种横波;5种体波均具有弥散性和衰减性,且P1波、S1波弥散性和衰减性远小于P2、P3、S2波;胶结参数、饱和度、孔隙率对5种体波的传播特性影响显著,接触参数对传播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7.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氯含量和流体盐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的盐度对含羟基变质矿物组合的稳定温压条件和岩石-流体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流体的盐度可从矿物中氯含量的角度加以研究.磷灰石是一个含氯矿物,作为副矿物广泛分布在各种岩石中,且能在较宽的温压范围内稳定存在.本文选择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开展了磷灰石成分的研究,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榴辉岩相条件下流体盐度和磷灰石中的氯含量之间的关系.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的XClAp/XOHAp比值与已有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呈很好的线性正相关.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的XClAp/XoHAp比值范围为0.00~0.35时,对应的流体包裹体盐度约为0~40% NaCleqv. 相似文献
58.
59.
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层中的黄铁矿产出形态多样,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标志,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发现黄铁矿主要呈浸染状、条带状和结核状产出,并以草莓状和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具有异常高δ34S值的特征,介于+37.9‰~+62.6‰之间(平均52.7‰),呈塔式分布,峰值在+46‰~+59‰之间,沿同一矿体剖面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不同矿床间差异大。结果表明沉积盆地的封闭性和冰川事件使海水硫酸盐浓度降低并富集重硫同位素,随后形成的硫酸盐最低带进一步减小了硫同位素的分馏,使黄铁矿的δ34S达到异常高值。随着沉积盆地逐渐变开放,矿层由下而上黄铁矿的δ34S值逐渐减小,而不同矿床黄铁矿的δ34S值差异则是因为沉积盆地封闭性的差异。因此,封闭的局限沉积盆地是锰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条件,而渗流热卤水或火山锰源可能是矿床的主要锰质来源。 相似文献
60.
The Hämeenkyrö batholith is a round-shaped plutonic body of an areal size of 147 km2. It is composed of calc-alkaline to alkaline rocks that intruded previously metamorphosed Svecofennian volcanogenic and sedimentary schists 1860 Ma ago. The Cu-W bearing tourmaline breccia of the Ylörvi deposit occurs in metavolcanic rocks close to the eastern contact of the batholith.The average sampling density in the batholith was 1 sample per km2, and 175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Cu, Au, Ag, Ni, Pb, Co, Zn, S by AAS for SiO2, TiO2, Al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As, Sn and P by X-ray fluorescence. Mo and W were determined colorimetrically. Barth mesonorm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sample and the rock type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Streckeisen's classification. Element distributions are displayed on contour maps.The rock types of the batholith exhibit an asymmetric concentric arrangement, the order from the center towards the margin being alkali-feldspar granite, syenogranite, monzogranite, quartz monzonite, quartz syenite, alkali-feldspar, quartz syenite, syenite and alkali-feldspar syenite. Anomalously high Cu, As, Sn, S, K2O and Na2O contents have been found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batholith in a N—S-trending zon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phenomena, propylitization, tourmalinization and scapolitization. Three anomalous areas have been defined within this zone, one of the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Ylöjärvi deposit and the other two are regarded as exploration targe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