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62篇 |
免费 | 4032篇 |
国内免费 | 64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35篇 |
大气科学 | 2204篇 |
地球物理 | 3257篇 |
地质学 | 11865篇 |
海洋学 | 2863篇 |
天文学 | 259篇 |
综合类 | 1364篇 |
自然地理 | 2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0篇 |
2023年 | 578篇 |
2022年 | 1172篇 |
2021年 | 1463篇 |
2020年 | 1127篇 |
2019年 | 1233篇 |
2018年 | 1111篇 |
2017年 | 1038篇 |
2016年 | 1070篇 |
2015年 | 1323篇 |
2014年 | 1223篇 |
2013年 | 1449篇 |
2012年 | 1596篇 |
2011年 | 1548篇 |
2010年 | 1526篇 |
2009年 | 1379篇 |
2008年 | 1410篇 |
2007年 | 1327篇 |
2006年 | 1300篇 |
2005年 | 1030篇 |
2004年 | 752篇 |
2003年 | 538篇 |
2002年 | 572篇 |
2001年 | 475篇 |
2000年 | 381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中国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漫长、多阶段构造演化、充填层系多的特点。所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具有油气混源、多储集层系、运聚方式组合多变与成藏期次多的特点 ,很难用Magoon和Dow( 1994 )的概念对其进行确切描述。文中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并建立相应的划分及评价方法。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有叠置型、运聚变异型、相向汇聚型、断层贯通型、油气分异型、共盖型及改造型等 7种常见类型 ,每一叠合盆地含有上述 1种或多种类型。如中国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以冲断带断层贯通型与前陆斜坡不整合面运聚型为特色 ,而东部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则以叠置型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主 ,南方残留新生型叠合盆地则以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占主导 ,因此每类盆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与勘探手段并不一致。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 ,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与评价则是制定油气勘探方向的关键 ,现代勘探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是提高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勘探成效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2.
73.
74.
2002/2003年与2003/2004年冬季爆发性增温期间的动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CMWF提供的60层气象场资料诊断分析了2002/2003和2003/2004年两个冬季的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过程,比较了两次SSW期间高纬温度和纬向风的差异,计算了SSW期间的EP通量和剩余环流.结果表明:2003/2004年增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2002/2003年则发生了波动;增温都是从平流层上层开始向下传播,但是2003/2004年高层极涡崩溃后迅速恢复,低层极涡恢复得慢,2002/2003年极涡在高层和低层都是缓慢恢复;SSW期间行星渡活动较多,2003/2004年极地EP通量的辐合引起东风长时间持续从而阻止了行星渡再次上传,而2002/2003年行星波则发生多次上传;2002/2003年SSW发生时高纬地区为下沉气流,没有形成环流圈,增温后形成逆时针的环流圈比2003/2004年偏低. 相似文献
75.
随着各种比例尺地形数据库的相继建立,以地形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源进行地图生产成为迫切需求。基于1∶250 000地形图制图数据生产任务,总结基于制图与建库数据生产及管理的一体化技术进行1∶250 000地形图制图数据生产的技术方法,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6.
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晚石炭世发育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近期研究成果揭示其具有巨大的菱锰矿找矿前景而备受关注。通过对穆呼锰矿含锰岩系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分析和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测试,对其进行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可以识别出八种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泥灰岩相、砂屑灰岩相、微晶碳酸锰相、微晶—粉晶灰岩相、砾屑灰岩相、含砾砂屑灰岩相、钙质砂岩相、钙质砾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结合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地球化学和锶同位素特征,指示古海水温度平均22.68 ℃,属于亚热带区。含锰岩系为海水较浅的碎屑滨岸相和浅海陆棚相沉积,矿体顶底板处于海水相对较浅的氧化—弱还原环境,菱锰矿则形成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浅海陆棚沉积洼地,处于还原沉积环境,与海底火山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77.
依据引黄水在北大港水库蓄存期水质咸化的事实以及传质理论,定性地分析了引黄水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盐碱土传质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风的扰动加速传质作用等.在北大港水库旁修建了一个模拟试验水池,进行了现场模拟试验研究.依据水量平衡和氯离子总量平衡的原理,分别定量地计算了传质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对水质咸化影响的比重.结果表明,在模拟水池蓄水后的30 d内,传质作用对水质咸化影响的比重有随时间增加而增长的趋势;30 d后,传质作用对水质咸化影响的比重稳定在80%,蒸发浓缩作用对水质咸化影响的比重稳定在20%,说明导致水质咸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盐碱土传质作用. 相似文献
78.
79.
80.
声波在海底界面的反射和透射是海底散射、海底混响、海底目标探测的重要问题。利用Biot多孔介质声传播理论对声波在水-多孔海底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进行了分析,具体给出反射声波的反射系数,3种透射声波的透射系数以及声能透射系数随入射波入射角和频率(10~40 kHz)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各种透射波对透射声能的贡献。多孔海底介质参数分别采用Stoll和Chotiros给出的2组参数进行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