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711篇 |
免费 | 30814篇 |
国内免费 | 588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07篇 |
大气科学 | 27688篇 |
地球物理 | 24628篇 |
地质学 | 73993篇 |
海洋学 | 26562篇 |
天文学 | 1701篇 |
综合类 | 9515篇 |
自然地理 | 13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7篇 |
2023年 | 2684篇 |
2022年 | 5233篇 |
2021年 | 6474篇 |
2020年 | 6034篇 |
2019年 | 8833篇 |
2018年 | 8364篇 |
2017年 | 7923篇 |
2016年 | 8228篇 |
2015年 | 8656篇 |
2014年 | 8041篇 |
2013年 | 9565篇 |
2012年 | 10133篇 |
2011年 | 10111篇 |
2010年 | 10189篇 |
2009年 | 9116篇 |
2008年 | 8673篇 |
2007年 | 8378篇 |
2006年 | 7810篇 |
2005年 | 6689篇 |
2004年 | 5717篇 |
2003年 | 4605篇 |
2002年 | 4450篇 |
2001年 | 4010篇 |
2000年 | 3377篇 |
1999年 | 2441篇 |
1998年 | 1978篇 |
1997年 | 2023篇 |
1996年 | 1565篇 |
1995年 | 1449篇 |
1994年 | 1319篇 |
1993年 | 1283篇 |
1992年 | 1101篇 |
1991年 | 811篇 |
1990年 | 789篇 |
1989年 | 636篇 |
1988年 | 558篇 |
1987年 | 451篇 |
1986年 | 377篇 |
1985年 | 297篇 |
1984年 | 314篇 |
1983年 | 200篇 |
1982年 | 246篇 |
1981年 | 174篇 |
1980年 | 131篇 |
1979年 | 152篇 |
1978年 | 58篇 |
1977年 | 54篇 |
1971年 | 53篇 |
1954年 | 5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es of shale samples from offshore Louisiana, USA, Gulf of Mexic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ogical and microfabric changes during burial diagenesis. The local geopressured zone begins
at 2200-m depth. Above that depth the shales are smectite-rich, generally lack particle orientation, and contain appreciable
pores. Below the 2200-m depth, the shales become more illite-rich with increasing burial, more crystalline, and less porous.
Microfabric changes are mainly caused by compaction during burial diagenesis; mineralogical changes (smectite-to-illite) and
crystal growth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abric alteration during deep burial diagenesis.
Received: 12 May 1998 / Revision received: 14 July 1998 相似文献
992.
The Cenozoic shelf margin of the Amazon Mouth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 thick prograding prism of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This prism, composed mainly of Upper Miocene and younger sediments, overlies a Lower Tertiary carbonate shelf. Two tectonic–sedimentary
models for the area were developed with the aid of new deep-reflection seismic data. Gravitational tectonics dominate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framework. Tensional stresses are created near the shelf margin, and compressional features dominate at
the base of the slope. The morphology of this compressional zon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 Paul Fracture Zone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s.
Received: 20 August 1996 / Revision received: 11 June 1998 相似文献
993.
岛弧火山活动的数值热模拟研究是俯冲带构造热演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验证地表观测结果的重要方法。选取台湾-吕宋岛弧巴士段内东火山链(EVC)的甘米银活火山和西火山链(WVC)的加拉鄢死火山,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进行了有限元热模拟计算。在计算模拟甘米银活火山和加拉鄢死火山现今的热流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甘米银活火山顶部至周边30km热流值有明显升高,越靠近火山热流值越高且增加速率越快,岩浆房正上方的热流高达310mW.m-2。加拉鄢死火山顶部及周边热流略有升高,热流增量从周边40km处的小于3mW.m-2缓慢增加到火山顶部的15mW.m-2。 相似文献
994.
九龙江河-海系统夏季浮游植物磷胁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群落水平和细胞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夏季(6-7月)九龙江河-海系统(河流-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磷胁迫,结果表明,单位叶绿素a的APA在河流下游区[(48.80±14.69)nmol/(h.μg Chl a)]显著高于河口区[(10.60±15.58)nmol/(h·μg Chl.a)]和邻近海域[(23.54±25.41)nmol/(h·μg Chl.a)],表明河流区的浮游植物磷胁迫显著高于河口区和邻近海域.三个区域高比例的游离态APA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已较长时间处于磷胁迫状态.细胞水平的浮游植物荧光标记结果显示,河口区(20%±20%)与邻近海域(38%±20%)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与群落水平APA结果相一致;但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标记比例显著高于河流下游区(9%±3%)(P<0.05). 相似文献
995.
Zn2+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7.4±1.3)℃条件下,以体长(33.23±1.66)mm、体质量(0.7893±0.1518)g的日本沼虾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Zn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Zn2+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下日本沼虾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1)Zn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致死效应与其呼吸生理代谢受阻密切相关;(2) Zn2+对日本沼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依次为1.493、0.844、0.643和0.464mg/L; (3) Zn2+对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和日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影响的阈值为0.046mg/L,该值为Zn2+对日本沼虾急性毒性的安全质量浓度;(4) Zn2+对日本沼虾产生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046-0.064mg/L和0.064-0.082mg/L. 相似文献
996.
利用2009-2010年四个季度月用底栖生物抓斗式采样器捕获的文昌鱼样品,从其资源分布、年龄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鱼种群资源分布衰减趋势明显,只在黄厝—前埔海区、小嶝岛—角屿海区和南线—十八线海区3个核心区还有分布,但资源密度低,分布范围狭小,而在鳄鱼屿实验区未能发现.(2)文昌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关系:W=6.6895×10-4L3.1818;体长与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厶=65.63[1-e-0.68(t+032)],Wt=404.62[1-e-0.68(t+032)]3.1818;夏季、冬季航次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25-35mm和35-45mm,优势体重组分别为25-50mg和50-100mg;秋季低龄鱼较多,而冬季高龄鱼比例较高.(3)采用ELEFAN Ⅰ技术分析了厦门文昌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发现其生长参数K值较大,自然死亡系数较高,开发率较大(0.69).综之,厦门自然保护区内的文昌鱼种群健康状况整体不佳,应注意资源保护,加强保护文昌鱼栖息地的底质和水质以及防止过度捕捞以实现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998.
从西菲律宾海底4954 m深的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批深海细菌,对其中编号为B2、B5、B6的3株细菌进行了生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进行了分子水平鉴定。菌落呈圆球形,光滑,3株菌均带有颜色, B6菌呈乳白色, B2和 B5菌分别呈现鲜艳的橙色和红色。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B2和B6呈杆状,但B6菌外面覆有鞘膜, B5菌呈球状。生理实验表明,3株菌温度生长范围在37℃以下,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0、28、28℃,属于耐冷菌范畴。pH耐受范围为6~14,最适pH分别为8、8、12。3株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分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节杆菌(Arthrobacter)、蛋白菌(Acinetobacter)3个不同的菌属。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水质监测方法对2008—2010年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体中蓝藻生物量、CODMn和DO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并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CODMn和DO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年内南太湖入湖口蓝藻颗粒数在1.0×106个/L以上范围的频率每年超过50%,最高在3.0×107个/L左右;(2)南太湖入湖口CODMn指标大部分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最高有6.5mg/L,最低约3.0mg/L;(3)蓝藻生物量与CODM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7之间,呈现中低度正相关;(4)3年内蓝藻生物量与DO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50,呈现低度正相关,DO浓度有70%以上的频率大于6.0mg/L。结果表明,3个入湖口溶解氧指标能达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但有机物污染已经不容忽视,并且与蓝藻暴发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0.
西北太平洋公海春季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5~7月和2010年4~7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表明:2009年叉长范围为161~333mm,优势叉长组为260~320mm;2010年叉长范围为108~344mm,优势叉长组为240~300mm.经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年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间雌雄叉长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摄氏等级的年间差异不明显。2009年和2010年雌雄比分别为1.32和1.18。2年性腺成熟度都以Ⅱ、Ⅲ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1、2、3期为主,发现了空胃现象。2009年体质量范围为21-257g,2010年体质量范围为9-220g,2年间体质量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间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年的秋刀鱼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