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755篇 |
免费 | 26049篇 |
国内免费 | 143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98篇 |
大气科学 | 8338篇 |
地球物理 | 11237篇 |
地质学 | 39342篇 |
海洋学 | 11132篇 |
天文学 | 875篇 |
综合类 | 5114篇 |
自然地理 | 81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6篇 |
2024年 | 2113篇 |
2023年 | 2423篇 |
2022年 | 4062篇 |
2021年 | 4668篇 |
2020年 | 4007篇 |
2019年 | 4186篇 |
2018年 | 3799篇 |
2017年 | 3587篇 |
2016年 | 3619篇 |
2015年 | 4242篇 |
2014年 | 3999篇 |
2013年 | 4821篇 |
2012年 | 5073篇 |
2011年 | 4979篇 |
2010年 | 4999篇 |
2009年 | 4557篇 |
2008年 | 4548篇 |
2007年 | 4368篇 |
2006年 | 4092篇 |
2005年 | 3429篇 |
2004年 | 2612篇 |
2003年 | 1903篇 |
2002年 | 1939篇 |
2001年 | 1750篇 |
2000年 | 1485篇 |
1999年 | 789篇 |
1998年 | 451篇 |
1997年 | 386篇 |
1996年 | 305篇 |
1995年 | 225篇 |
1994年 | 209篇 |
1993年 | 196篇 |
1992年 | 166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116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92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47篇 |
1982年 | 40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32篇 |
1958年 | 9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从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和碰撞:来自羌塘中西部地区榴辉岩和蓝片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低温/高压变质带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规模最大的高压变质带,但大量关键高压变质岩石出露地区地球化学资料匮乏,严重制约了对高压变质带原岩建造以及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本文以羌塘中西部地区尚无地球化学资料的果干加年山榴辉岩和红脊山蓝片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以及原岩恢复工作。研究表明,果干加年山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围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和少量大理岩中,其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REE=51.19×10-6~59.43×10-6)和轻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0.59~0.70],不具有Nb、Ta、Ti的亏损,与典型的N-MORB特征一致,暗示其原岩可能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红脊山地区基性蓝片岩的原岩为碱性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具有高的TiO2(2.97%~4.14%)和P2O5(0.29%~0.48%)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10~11.6]和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OIB。但是这些基性蓝片岩与大量的陆源碎屑岩伴生产出,且具有明显的硅铝质上地壳物质混染的特征,与南羌塘地区二叠纪大陆板内基性岩墙的产出特征以及地壳混染特征一致,可能是其俯冲消减的产物。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域内已识别出的E-MORB型洋壳和洋岛/海山物质深俯冲的证据,我们认为羌塘中部晚三叠世高压变质带以洋壳物质深俯冲为主,同时亦保留了部分陆壳物质俯冲的证据,暗示大洋向北俯冲消减结束之后,又牵引至少一部分南羌塘北缘陆壳物质经历了随后的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Visual dBase5.5和Visual Basic语言完成了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CRGD1.0)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并将所收集到的约30个大中型金,铜,多金属矿田/床的基础地质资料,区域地球化学资料装入库中,形成了全国主要大中型金铜矿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同时还开发,设计了数据录入,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输出,格式转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5.
156.
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相似文献
157.
利用TRMM降水和ERA-Interim温度、比湿、环流场等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在1998-2018年冬季年际尺度海温变化对MJO的强度、结构和传播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一种追踪MJO的方法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共可挑选出50个MJO事件, 其中有14个MJO事件发生在El Ni?o期间, 25个发生在La Ni?a期间, 11个发生在ENSO正常年。El Ni?o年MJO会传播至更远的中东太平洋附近, 而La Ni?a年MJO事件趋于在西太平洋地区消亡, 这主要与东太平洋地区持续的季节内尺度的经向水汽输送有关。此外,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 El Ni?o年的MJO活动更强, 而在海洋性大陆附近, La Ni?a年的MJO活动略强一些。ENSO对MJO强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MJO对流中心东侧水汽的输送, 水汽在异常东风气流的输送下穿过对流中心东边界进入对流中心, 进而造成MJO活动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8.
???????????????????????У?????????????б?????У???λ??У??????10 nm?? 相似文献
159.
160.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成因复杂,既包括人为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筑荷载作用,又包括自然土体固结和活动构造影响。地下水开采和建筑荷载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如何提取区域尺度建筑载荷,评价其对地面沉降影响,是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简化后的容积率表征建筑载荷,首先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信息,然后使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同等地下水开采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分布,其次采用阴影长度法提取了研究区建筑体高度,最终结合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容积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①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沉降速率大于30 mm/a的区域占比21.08%;② 地下水开采同等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区呈H形分布于平原区中部和北部;③ 阴影长度法能够较准确的评估出建筑容积率,可用于区域尺度静载荷的提取与分析;④ 在地质条件相似、水位变化相同的局部区域内,地面沉降速率与建筑容积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