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424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祁连山在构造上是一条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叠加的早古生代复合型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研究对揭示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U-Pb年代学统计结果表明,祁连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分为7个大的阶段,包括古元古代早期(2 470~2 348 Ma)、古元古代晚期(1 778~1 763 M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 192~888 Ma)、新元古代中期(853~736 Ma)、中寒武世-志留纪(516~419 Ma),泥盆纪-早石炭世(418~350 Ma)以及中二叠世-晚三叠世(271~211 Ma)。其中古元古代早期发育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和准铝质低钾拉斑-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记录了早期的陆壳增生及改造事件。古元古代晚期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A型花岗岩,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产物。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以过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钾玄质S型花岗岩为主,新元古代中期以准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为主,分别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和裂解事件。中寒武世-志留纪花岗岩是洋陆转换过程中的产物,约440 Ma加厚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低Mg埃达克岩的广泛出现指示祁连地区全面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泥盆纪-早石炭世花岗岩代表后碰撞伸展阶段岩浆岩组合,发育准铝质-强过铝质低钾拉斑-钾玄质等一系列花岗岩。中二叠世-晚三叠世花岗岩以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为主,有少量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是宗务隆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后伸展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2.
Sun  Xiaohui  Han  Xudong  Chen  Jianping  Bao  Yiding  Peng  Wei 《Natural Hazards》2022,111(1):439-464
Natural Hazards - The Qulong paleolandslide dam event lies in the Benzilan-Batang zone of the upper Jinsha River. The Jinsha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water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在盆地中部黄河唐克段右岸发现了包含深湖相的河岸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地层观测和系统年代学样品采集。在实验室利用光释光和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年代框架,并结合各个层次的地层沉积相宏观特征和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若尔盖盆地内部从末次冰期古湖消亡以来的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沿着玛曲断陷谷地溯源侵蚀,沟通了若尔盖古湖水系,盆地内部在30.9 ka之前为深湖环境,稳定地沉积了蓝灰色湖相淤泥层。30.9 ka之后,黄河贯穿若尔盖湖盆内部,古湖水外泄消失,原有的古湖水系转变成为黄河源水系。黄河从湖盆上游远距离搬运携带来的浊黄橙色泥沙大量沉积,覆盖了古湖相沉积层,湖盆内部风沙作用盛行。在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盆地内部松散沉积物普遍地受到冰缘冻融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冻融褶皱现象。到了14.6~12.5 ka,响应B/A(B?lling-Aller?d)时期的温暖气候,盆地周边山地冰川消融,冰融水汇入盆地,古湖盆底部各种浅洼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浅湖,沉积了滨浅湖相的沙层。在12.5~11.7 ka,对应于全球性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事件,盆地气候再次变冷,转变为冰缘冻土环境,盆地内部滨浅湖相的沙层受到冻融作用和古地震扰动,形成复式褶皱现象。进入全新世,在11.7~4.8 ka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古湖盆底部浅洼地积水成为淤泥质沼泽环境,在全新世中后期4.8~1.8 ka则转变成为沼泽草甸环境,在1.8 ka之后,盆地内沼泽面积收缩,风沙活动盛行,河岸台地的近源沙尘暴沉积物经过成壤改造形成亚高山草甸黑土类现代土壤。  相似文献   
74.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bulk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data from a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located in Zunyi District, Northern Guizhou, China. It was formed at the top of the Hanjiadi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Silurian. A truncated, argillic, gleyed, kryptic paleospodosol is recognized in the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Ratios of immobile elements (Ti/Zr, Ti/Al) and their binary (e.g., Nb vs. Zr/TiO2 and Th/Sc vs. Zr/Sc), triangular diagrams (La-Th-Sc, Th-Sc-Zr/10, Zr-Cr-Ga) reflect that the Gaojiayan paleosol is the product of in-situ weathering of gray-green silty mudstone of the underlying Hanjiadian Formatio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K enrichment and Na enrichment in the upper and lower portions of paleosol,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both are the results of transgression, which brings substantial concentrations of such elements as K, Na, and Sr. In particular, K enrichment is achieved by the illitization of kaolinite.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 also enhance K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at the top of the paleosol. Na enrichment is a consequence of albitization and/or adsorption by clay minerals through cation exchange. The mass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ve mass change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the studied profile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zonation. Three peaks in total REEs content are observed, indicating two paleoclimatic or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climate changed first from warm and humid to cold and dry and later, to dry and lightly warmer. The corresponding soil environment varies from weakly acidic to strongly alkaline and later, to weakly acidic. Mass trans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Es and several transition metals suggest that the Gaojiayan paleosol may have undergone top erosion.  相似文献   
75.
空间直角坐标至两类常用坐标的快速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空间直角坐标至站心极坐标的间接变换方法存在着使用复杂和不够直接快速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空间直角坐标至大地坐标快速变换的二维迭代方法;通过分析空间直角坐标与站心极坐标的几何关系,提出了站心极坐标直接变换的几何解析法。计算结果表明,当迭代停止条件采用空间点位误差限值10-5 m时,大地坐标变换的二维迭代法一般2次收敛;站心极坐标几何解析法与常规间接变换结果完全相同,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快速性。  相似文献   
76.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的洪水流量,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这两个时间段内;对季风气候变化分析表明,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是季风突变气候恶化的两个转折期,气候突变使得秦岭南北河流在这个时间段均有古洪水事件记录,但因测年分辨率的限制,似乎秦岭南北洪水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秦岭南北实测洪水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年份秦岭南北没有洪水同时发生,但在个别年份内秦岭南北还是有洪水同时发生情况;从华西秋雨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处于华西秋雨核心区,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秦岭南北洪水发生的时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水文学角度在长时间尺度上揭示秦岭南北地区主要河流洪水发生规律,深化特大洪水事件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秦岭地理分界作用的认识,对秦岭南北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7.
由离散水深数据如何描述海底地貌以及水深数据与属性数据如何关联一直是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探讨利用超图中层次结构和非层次关系对海底山峰构建,最后在一个试验区内实现,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78.
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DEM数据为假想的地面目标,只考虑距离对相位的影响,模拟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形变的干涉纹图,从而研究DInSAR技术对空间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在所有模拟参数和形变位移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三个不同方位形变所产生的相位从0到2π变化的完整干涉环的数目是各不相同的,揭示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地表形变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  相似文献   
79.
依据树种的最大直径、干形、枝下高、生长快慢、木材价值、保护等级等6个重要特征指标,参照各指标的标准,筛选出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用材林目标树种,共计26科62属79种,其中针叶树种15种、阔叶树种64种,优质目标树种39种、良好目标树种29种、特殊目标树种11种。  相似文献   
80.
基于CLUE模型的203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一切照常情景”、“规划情景"和”优化情景"三种生态系统变化情景,采用CLUE模型,对江西省2001~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进行模型模拟,并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一切照常情景”中,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在“规划情景”中,耕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并在2020年后基本保持不变;林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高密度森林面积比重增大;河流和湖泊面积略微减少,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在“优化情景”中,森林增加趋势较“规划情景”有所减缓,河流和湖泊,湿地均有显著增加。本研究对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