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2篇
  免费   908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测绘学   535篇
大气科学   511篇
地球物理   501篇
地质学   2512篇
海洋学   65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对海图的设计和评价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研究中,对海图认知实验开展的针对性和精细度还不够,海图要素表达方式比较单一,社会效益不高,服务性不强.本文基于眼动实验,展开对专题海图点状符号要素的评价.通过不同款式符号的设计,结合不同任务对比分析实验数据,提出一种以点状符号为例的专题海图评价的量化指标和具体量化过程.  相似文献   
42.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⑴沿海湿地碳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⑵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⑶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⑷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4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4.
ZENG Hua-lin   《地学前缘》2006,13(5):I0001-I0002
This issue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cluding 16 papers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an interesting long paper dealing with the essential observations relevant to the along-strike variation of Himalayan geologic framework), and three papers dealing with other topics.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随着核探测与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复杂γ谱的获取、解析达到了在线测量的要求,从而使在线PGNAA(中子活化瞬发γ射线分析)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可对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全物料进行在线测量,其分析精度、可靠性等皆能满足在线元素含量分析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里介绍了基于PGNAA技术的在线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发展,并概述了它在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6.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吴财芳  秦勇  傅雪海  曾勇 《现代地质》2005,19(3):449-457
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主要包括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煤储层的生气作用和储气作用两个方面。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深入剖析了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及其发育历程、煤储层的生气作用与能量聚散,阐明了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对成藏效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储层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成烃增压致使能量聚集,成为盖层突破作用的主要驱动力,而能量放散则主要是通过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产生、发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区划结果为:盆地南部的有利区带为阳城和晋城的北部地区,包括潘庄、樊庄、郑庄等地区;盆地中部的有利区带为安泽—沁源地区,位于盆地西斜坡的中南部;盆地北部的可能有利区带为寿阳东南部地区,位于榆次东北部和阳泉西南部之间。  相似文献   
47.
新疆卡拉麦里金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内地层较全、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在带内广泛发育,为本区主要含金地层.卡拉麦里深断裂严格控制区内侵入岩、次一级构造和矿产分布,构成岩浆侵入的主要通道,与此有关的次一级断层和裂隙则构成良好的赋存空间.卡拉麦里深大断裂纵贯全区,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沿走向Au异常、金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最后确定了7个金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8.
刘发刚  刘星  彭程  曾庆荣 《云南地质》2005,24(4):414-420
将金平县龙脖河口一带原划二叠纪的玄武岩组,三叠纪的个旧组、火把冲组,更正为元古代,并命名为龙脖河岩群。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9.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5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监测从泥浆中分离出的气体地球化学组成揭示了一段重要的气体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夜里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结束。从12月10日到24日晚上11点30分的气体的Ar、He和N2基本上沿着趋势A分布,而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上7点半的数据沿趋势C分布。相对于趋势A,趋势C中的气体含有相对升高的Ar,Ar/He和Ar/N2的平均值分别为3653和0.0142,明显高于空气的比值1800和0.0119。趋势A中的气体的Ar/He和Ar/N2比值分别围绕1851和0.0118变化,其中的Ar/He比值稍微高于空气的比值,但Ar/N2比值近似于空气比值,表明背景地下流体含非常低的Ar,而He和N2主要是大气组分。在趋势A和趋势C之间的数据(时间段B)具有和空气接近的Ar/N2比值,但平均Ar/He比值为3265,明显高于空气比值,反映了该段气体具有相对亏损的He。苏鲁-大别山地区的热年代学研究已经表明云母和角闪石的Ar/Ar的冷却年龄大大地高于磷灰石或锆石的He的冷却年龄,说明Ar在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早期就已封闭,而He一直保持开放状态,直到超高压变质岩接近地表。这种Ar和He对温度变化的不同反应,导致大部分的He在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中脱气并释放到空气中,Ar则相对圈闭在固体岩石或封闭的断裂带中。在He-Ar的系统关系上,表现为来自于超高压岩石或断裂带中的流体具有富集Ar、亏损He及升高的Ar/He比值。气体组分从趋势A向趋势C的骤然跳跃,反映了地下流体组分的强烈变化,即具有相对富集Ar的深部流体的贡献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