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640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474篇
地球物理   688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63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By the theories of potential flow and structural vibration, the formulae for evaluating the ‘wet’ (with water) frequencies and mode shapes of the beam‐supported aqueduct are derived through a simplifie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The time‐history formulae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to the vertical seismic excitation are obtained. Applying the response‐spectrum principle, the equivalent vertical earthquake load exerted on the be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s are also derived. Several illustrative examples are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wet’ 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e are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ry’ (without water) frequencies due to the participating water mass, but the ‘wet’ mode shapes are identical to the corresponding ‘dry’ ones. (ii) The water ma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ertical seismic response, which varies with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sites. For the different seismic inputs, the deeper the water is, the greater are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iii) The vertical seismic effects on the beam are generally not too small to be neglected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s of a beam‐supported aqueduct.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Based on the Hilbert–Huang spectral analysis,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multi‐degree‐of‐freedom (MDOF) linear systems using measured free vibration time histories. For MDOF systems, the normal modes have been assumed to exist. In this method, the measured response data, which are polluted by noises, are first decomposed into modal responses using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approach with intermittency criteria. Then, the Hilbert transform is applied to each modal response to obtain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and phase angle time histories. A linear least‐square fit procedure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natural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from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and phase angle for each modal response. Based on a single measurement of the free vibration time history at one appropriate location,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damping ratios can be identified. When the responses at all degrees of freedom are measured, the mode shapes and the physical mass, damping and stiffness matrices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determine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illustrated using three linear systems with differen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 yields quite accurate results, and it offers a new and effective tool for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structures in which normal modes exist.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4.1级震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区发生4.1级震群。这次震群是青岛历史上少有的,青岛市普遍有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文章从地震影响、地质构造、历史及现代地震、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概述了本次震群。  相似文献   
995.
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在简述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的震源激发、数字地震仪性能、接收方式与接收条件、观测系统以及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等。研究表明,对于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在数据采集环节应采用具有线性或非线性变频扫描功能的可控震源和与其相匹配的地震仪器,以及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接收道、短排列和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在数据处理与解释环节,要重视折射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子波压缩技术、子波零相位化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等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996.
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导致的重金属积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贵州省赫章县的土法炼锌不仅导致植被的破坏,而且使附近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中w(Pb)达到37.24×10~(-6)~30100×10~(6),w(Zn)为162.23×10~(-6)~31625×10~(-6),w(Cd)为0.50×10~(-6)~113×10~(-6),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中w(Pb)达到325.00×10~(-6)~21850×10~(-6),w(Zn)为1250.00×10~(-6)~30425×10~(-6),w(Cd)为25×10~(-6)~97×10~(-6)。土壤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Fe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中重金属Pb、Zn含量与Al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Al_2O_3则没有相关性。土壤和沉积物中铁矿物(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强烈固定作用。连续提取法对化学形态研究表明,Pb、Zn在土壤中主要表现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残渣态,而在沉积物中则主要为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土壤中可交换态Pb、Zn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绝对含量变化较大,w(Pb)从最低2.75×10~(-6)到最高310.41×10~(-6),w(Zn)4.94×10~(-6)~321.10×10~(-6)。沉积物中w(Pb)7.42×10~(-6)~98.91×10~(-6);w(Zn)9.97×10~(-6)~72.67×10~(-6)。土壤中重金属Pb、Zn的有效性程度明显高于溪流沉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南极第 1 5次科学考察 ,对夏季普里兹湾的溶解有机碳 (DOC)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平均含量较高 ,表层含量在 68.2 3- 1 2 5 .92 μM之间变化 ,平均值为 1 0 2 .32 μM ,大于典型的大洋表层DOC含量 ( 70- 80 μM )。垂直分布表明水体上层DOC含量高于底层 ,在 2 5- 5 0m附近含量出现最高值。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难降解有机物是DOC的主要部分 ,经估算湾内难降解DOC含量 92 .34μM占总DOC的 77% ,湾外难降解DOC含量为 76.89μM ,占总DOC的 82 %。  相似文献   
998.
MICAPS中T106分析/预报场的“快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  潘益农  李翀  钱余根 《气象》2002,28(1):3-7
围绕日常天气预报的需求和为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定义天气背景场和初值场的需要,针对9210工程的MICAPS系统中T106谱模式的客观分析场和预报场的数据存储及显示中截断误差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并定量分析比较了T106、欧洲中心ECMWF、华盛顿KWBC和日本JAPAN数值模式对天气环流形势的“快照”效果和统计误差。  相似文献   
999.
两种典型河谷应力场应力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应力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条件之一,已得到较高重视,许多大型工程都开展了地应力的测试分析研究。本文选取两种典型的深切峡谷,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河流下切、河谷形成过程,得到了现今的峡谷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各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高山峡谷应力场分布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GIS的石油勘探图形库系统分析和设计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首先讨论目前我国石油勘探工程图形图像的标准化研究,提出相应的图形图像分类、分层标准和编码规范;然后基于信息流分析提出多层的C/S系统体系结构;利用GIS技术对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功能分配以实现系统的制图功能、济览查询功能、图件输入输出等管理和操作功能、异构图形库的转换功能、图形分析应用功能和图形发布功能。最后讨论了系统研发中的两个难点,一是石油勘探工程中图形图像的标准化研究程度;二是对各油田前期投入开发的各种异构图形库系统的兼容和转换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