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62篇 |
免费 | 2539篇 |
国内免费 | 38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1篇 |
大气科学 | 2808篇 |
地球物理 | 2880篇 |
地质学 | 6691篇 |
海洋学 | 1922篇 |
天文学 | 493篇 |
综合类 | 1235篇 |
自然地理 | 17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284篇 |
2022年 | 667篇 |
2021年 | 826篇 |
2020年 | 661篇 |
2019年 | 724篇 |
2018年 | 728篇 |
2017年 | 707篇 |
2016年 | 808篇 |
2015年 | 719篇 |
2014年 | 898篇 |
2013年 | 941篇 |
2012年 | 982篇 |
2011年 | 965篇 |
2010年 | 936篇 |
2009年 | 859篇 |
2008年 | 847篇 |
2007年 | 803篇 |
2006年 | 668篇 |
2005年 | 590篇 |
2004年 | 457篇 |
2003年 | 400篇 |
2002年 | 428篇 |
2001年 | 413篇 |
2000年 | 342篇 |
1999年 | 379篇 |
1998年 | 322篇 |
1997年 | 290篇 |
1996年 | 238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187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26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92.
Song Guo-xuan Yan Hao-jian Xu Tong-qi Zhu Shi-chang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1,5(3):332-336
We have found an interior solution of the Einstein equation containing a vector graviton field under a special mass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93.
94.
95.
GasBenchⅡ-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在线分析已成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常用方法,已有研究认为不同的实验条件直接影响δ13C和δ18O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但这些报道未对该联用方法所涉及的实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GasBenchⅡ-IRMS法中各种实验条件(包括排空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色谱分离温度)对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排空时间大于9 min可有效消除空气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不同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均有一定影响,经条件优化确定反应温度为72℃,反应时间为60 min,色谱分离温度为60℃。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碳氧同位素分析精度分别优于0.03‰和0.05‰,达到了国际分析测试水平。同时,选择合适的同位素数据归一化方法可以进一步保证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分析近4000件实际样品,对比单一标准物质校准和双标准物质校准同位素归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双标准物质校准偏差小于单一标准物质校准偏差,因此建议采用双标准物质校准法进行样品同位素标准化计算。本研究为GasBenchⅡ-IRMS联用技术中实验条件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保证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提出,由于样品成分复杂且不均一,在分析实际样品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进一步对实验条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6.
为定量研究公路对气温观测的影响,本文使用2014年1—5月在陕西省开展的两组公路观测试验的逐分钟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合阳县国道和渭蒲高速公路在不同季节、不同天空状况以及不同背景风速条件下对周围环境气温观测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距离。试验结果表明:公路对周围的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增温影响,合阳国道对环境温度的增温影响至75m,增温效应达0.25~0.4℃。高速公路的增温影响至125m,增温效应达0.2~0.4℃。冬季,两条公路白天增温效应较夜间明显,春季,高速公路夜间增温更明显。晴天、多云天气比阴天、降雨天气增温程度大。公路对气温的增温影响存在风速阈值,当风速小于对应阈值时,增温效应明显。公路上来往车流量对气温有一定的叠加增温影响,合阳国道白天车流量150~350辆,叠加增温效应0.05~0.1℃,蒲渭高速白天车流量2000~3500辆,叠加增温效应0.16℃。 相似文献
97.
To decipher the origin of oxygen-deficient shelfal deposits is significant for tra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interpreting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 origin of the Middle Permian Chihsia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remains a puzzle for long with its evident oxygen-deficient features but diverse benthos. This paper shows a typical Chihsian
depositional rhythm composed of the massive and the laminated limestones with ec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Massive
bioclastic limestone from the rhythm was aerobic in paleoxygenation condition indicated by both the ec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However, a contradictory oxygenation was inferred for the “laminated” counterpart from the rhythm, with the ecological
signal being aerobic and the geochemical one being anoxic. The difference in ec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dications was interpreted
as the instability of paleoxygenation condition in shelf environments, caused by an enhanced paleoproductivity. Rhythmic occurrence
of the oxygen-deficient condition might have been stemmed from paleo-Tethyan paleocurrents flowing across South Chin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6): 789–796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将地物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于室内实验,从而得到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高光谱特征.通过多种半经验方法,如单波段、波段比值和微分法,建立了两藻种最优的Chl-a高光谱定量模型,并与室外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优定量模型为Chl-a=174.6 1138292(R703) 2.3(109[(R703)]2(p<0.01),相应的方法适宜性为:一阶微分法>单波段法>波段比值法;铜绿微囊藻的最优定量模型为Chl-a=5299164(R757)1.9773(p<0.01),相应的方法适宜性为:单波段法>波段比值法>一阶微分法;从高光谱特征来看,小球藻在540 nm和700 nm附近存在明显的特征波峰,其位置随Chl-a浓度增大而向长波方向偏离,铜绿微囊藻在530 nm、660 nm和700 nm附近存在3个较强的特征波峰,在610 nm和680 nm附近存在明显的波谷;与以往室外研究不同的是铜绿微囊藻的反射率在400-500 nm之间的R值并不低,是因为没有非藻类颗粒物的影响,总吸收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9.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实现免疫防御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JAK/STAT途径是调节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受体(Dome)、JAK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调节因子的结构、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及发挥的功能等来综述在养殖甲壳动物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在对虾、螯虾和蟹等近十种甲壳动物中报道了此通路的元件,而且各元件均具有保守的典型结构域,同类元件在不同种类甲壳生物中的结构有所差异,但是功能基本相似。这些元件均被证实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来影响抗病能力。目前仅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鉴定出JAK/STAT信号通路的所有元件,对其他甲壳动物中剩余元件的鉴定仍有必要,并且甲壳动物JAK/STAT信号通路对其他信号通路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本文希望能为该通路在甲壳动物中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