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48篇 |
免费 | 4560篇 |
国内免费 | 26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29篇 |
大气科学 | 1598篇 |
地球物理 | 1792篇 |
地质学 | 6454篇 |
海洋学 | 2873篇 |
天文学 | 107篇 |
综合类 | 913篇 |
自然地理 | 13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365篇 |
2023年 | 454篇 |
2022年 | 755篇 |
2021年 | 819篇 |
2020年 | 744篇 |
2019年 | 821篇 |
2018年 | 695篇 |
2017年 | 683篇 |
2016年 | 663篇 |
2015年 | 711篇 |
2014年 | 708篇 |
2013年 | 866篇 |
2012年 | 918篇 |
2011年 | 927篇 |
2010年 | 872篇 |
2009年 | 893篇 |
2008年 | 908篇 |
2007年 | 851篇 |
2006年 | 803篇 |
2005年 | 606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338篇 |
2002年 | 338篇 |
2001年 | 308篇 |
2000年 | 220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5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8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利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对地理国情普查预处理后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根据基本统计结果、基本统计汇总表及统计报告,制作行政区划四至点、高程分级、坡度分级、水域分布、水域统计、铁路与道路、行政村驻地分布图,并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统计分析成果的应用推广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3.
34.
35.
长白山地区全新世火山活动活跃,发育了良好的火山空降、火山碎屑流、火山涌流和火山泥石流堆积物。这些堆积物交错堆积,野外区分较为困难。在火山碎屑地层剖面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了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样品。在实验室通过粒度参数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对堆积物成因类型进行了判别,讨论了火山空降堆积物和火山碎屑流堆积物随着与火口距离变化的规律。首次对研究区内粒度范围为62.5~0.02μm的细火山灰进行了粒度分析,对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碎屑涌流中细火山灰端元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6.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构成灾害链,加剧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损失。以2000-2010年案例数据为基础,依据台风所经过区域的孕灾环境特性,提出了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体系,并统计得出类型与强度的区域特征:在西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山地(丘陵)区(占34.4%),强度为3.1;在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岛屿区(占59.2%),强度为2.6~3.0;在北印度洋,主要发生于河口海岸区(占35.8%),强度为0.7~0.9;在南印度洋,主要发生于平原区(占31%),强度为2.6;在北大西洋与东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平原海岸区(分别占24.7%与31.2%),强度分别为2.0~2.3和2.3。研究结果可为台风灾害链自动识别、动态模拟与预测提供理论基础,用以支持区域防灾减灾建设与应急响应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37.
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岗山锡铜矿区北部及中部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在植被极其发育的地表之下为冰渍物、残坡积物等组成的碎石层,厚度多大于3m,因此开展地表地质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找矿效果,开展了1∶1万激电测量工作。通过对激电异常的查证分析,在DJH-1号激电异常南西侧边界,燕山早期似斑状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两侧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发现有多期次岩浆侵入,矿化蚀变强烈,目前共圈定锡矿体10个、铜矿体8个;圈定的矿体和发现的激电异常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