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49篇 |
免费 | 3676篇 |
国内免费 | 2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06篇 |
大气科学 | 1293篇 |
地球物理 | 1451篇 |
地质学 | 5086篇 |
海洋学 | 2260篇 |
天文学 | 76篇 |
综合类 | 699篇 |
自然地理 | 10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296篇 |
2023年 | 352篇 |
2022年 | 587篇 |
2021年 | 654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644篇 |
2018年 | 554篇 |
2017年 | 530篇 |
2016年 | 506篇 |
2015年 | 535篇 |
2014年 | 565篇 |
2013年 | 698篇 |
2012年 | 739篇 |
2011年 | 717篇 |
2010年 | 701篇 |
2009年 | 707篇 |
2008年 | 750篇 |
2007年 | 697篇 |
2006年 | 634篇 |
2005年 | 489篇 |
2004年 | 348篇 |
2003年 | 267篇 |
2002年 | 254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介绍了基于Atmega16单片机为检测和控制核心,并同多个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模拟湿度传感器HS1101构成温度与湿度的测控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设计及软件框图.所设计的粮情测控系统具有优良的性价比,通过系统软硬件的联合调试说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对温湿度及烟雾进行实时监控的需要,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等特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方法是一种能同时顾及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中系数矩阵和观测向量误差的参数估计方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EIV模型则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加权整体最小二乘EIO模型与算法"一文采用EIO模型处理EIV模型中的结构化问题*。为了将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本文罗列出4种处理EIV模型结构特征的方法,并归纳了8种参数估计公式。同时从精度评定的角度讨论了整体最小二乘解的一阶及更高阶精度近似评定方法。需要强调的是,针对EIV模型及其参数估计理论可以从函数模型、随机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3个方面展开研究,但各方法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3.
84.
海洋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本文首先利用耦合沉积作用与岩石圈张裂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并通过钻孔资料的详细分析,获得了琼东南盆地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地热探针获取的热流数据,对琼东南盆地地热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对表层热流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沉积物生热效应与披覆效应的共同作用,同一钻孔处海底表层热流与钻孔深度3000~4000 m处热流或与海底间的平均热流差异很小,可以一起用于分析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莺歌海组、乐东组热导率随深度变化小于黄流组及其下地层热导率的变化,钻孔沉积层平均热导率约为1.7 W·(m·K)-1,钻孔地层生热率一般低于2.5 μW·m-3,平均生热率为1.34 μW·m-3,平均地温梯度主要介于30~45 ℃/km,热流介于50~99 mW·m-2,陆架区热流主要集中于60~70 mW·m-2,深水区钻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从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往中央坳陷带,热流值从50~70 mW·m-2,增高为65~85 mW·m-2,并且往东有升高趋势,在盆地东部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与西沙海槽北部斜坡带构成一条热流值高于85 mW·m-2的高热流带.进一步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现今热流分布特征是深部热异常、强烈减薄岩石圈的裂后冷却作用、晚期岩浆热事件、地壳与沉积层的生热贡献以及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等多种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
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点,但各个大学实现融合的模式仍存在差异。本文拟基于地方文化传统和周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地方对大学主导功能的影响,并结合对英美典型研究性大学的案例剖析,研究不同大学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主要立足点不同的内在原因。研究显示,地方不仅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大学提供人力资本、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大学的主导功能与地方文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而教学科研的融合则往往立足于大学的主要功能。例如,牛津大学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就深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哈佛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也与其追求真理的文化传统有关,而斯坦福大学以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融合的模式也受到实用教育理念的影响。总的看来,研究型大学都应该力促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这是其承载文化传播和知识创造功能的基础,但就具体大学而言,很有必要适应特定地方的文化环境,探索适合的教学科研融合发展模式,而不要陷入盲目模仿的误区。 相似文献
86.
基于数码相机立体像对的物体3维信息快速获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数码相机的内方位元素检测和镜头畸变差校正,应用近景摄影测量的原理与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像对无物方控制的物体表面3维模型信息快速获取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获取3维信息速度快、精度较高。同时文中还比较了可变焦数码相机和固定焦距相机在获取3维信息精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7.
“阿尔金山岩群”的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往文献所谓的“古元古代阿尔金山岩群”主要由3种岩石组合组成。第一种为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占出露面积的70%左右;第二种为副变质岩系,占出露面积的25%左右,包括以夕线石榴片麻岩为代表的高温低压变质岩和以蓝晶石榴片麻岩为代表的高压变质岩;第三种为呈透镜体状分布在前二者中的榴辉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石,占出露面积的5%以下。这种组成表明“古元古代阿尔金山岩群”不具有“岩群“的意义,而是碰撞杂岩带。“阿尔金山岩群”在岩石组合特征、含有榴辉岩、超基性岩石透镜体和榴辉岩的变质年代方面都与柴达木盆地北缘具有可比性,分析“阿尔金山岩群”是柴达木盆地北缘碰撞杂岩带的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