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4篇
  免费   2310篇
  国内免费   3490篇
测绘学   1777篇
大气科学   1684篇
地球物理   2031篇
地质学   5884篇
海洋学   2064篇
天文学   233篇
综合类   866篇
自然地理   149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709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681篇
  2018年   600篇
  2017年   564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654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809篇
  2012年   877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894篇
  2009年   817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780篇
  2006年   725篇
  2005年   624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510篇
  2001年   483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81.
GAIM电离层同化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离层是复杂的空间层结,其变化受太阳活动强度、地球磁场等因素影响。随着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电离层天气变化成为目前空间天气预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最近10年,人们利用卫星在电离层观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无线电掩星观测技术正走向应用的新阶段,加上已经建立的全球大量的地基GPS观测网,它们不仅为电离层动力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电离层资料,而且为电离层预报提供了很好基础。因此,电离层天气预报成为当前重要的、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电离层资料同化是电离层预报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该文系统介绍这方面国际动态,重点是美国的USC/JPL和犹他州大学开展全球电离层同化模型研究、全球电离层同化研究的进展,以及在电离层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982.
淀山湖太湖形成的古生物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秋宝 《地理研究》1987,6(4):26-35
通过对湖泊周围钻孔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根据化石群的生态特征,结合岩性、孢粉、14C等资料探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淀山湖、太湖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并比较其异同。现代湖泊的形成于全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983.
关于太阳厘米-分米波段频谱日像仪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摘要:在无线电波段进行射电观测是研究太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反映出不同的特性和状态,其辐射频率与环境参数密切相关。当探测出某一频率上的无线电辐射后,即可诊断源区的电子密度或磁场。因此,建设厘米-分米波段频谱日像仪将首次在该波段上实现同时以高空间、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太阳活动的动力学性质,探测日冕大气。对于太阳物理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该项目的科学意义、技术方案及预研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84.
Stimulated by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PSR J1833-1034 in SNR G21.5-0.9 and its age parameters presented by two groups of discover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SR J1833-1034 was born 2053 years ago from a supernova explosion, the BC 48 guest star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Han (Early Han) Dynasty by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record of the BC 48 guest star and the new detecte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PSR J1833-1034, agreements on the visual position, age and distance between PSR J1833-1034 and the BC 48 guest star are obtained. The initial period P0 of PSR J1833-1034 is now derived from its historical and current observed data without any other extra assumption on P0 itself, except that the factor PP is a constant in its evolution until now.  相似文献   
985.
双天线干涉实验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根据我们实现的相关函数的获取方式,讨论对数据后处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86.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in soils of riparian wetlands and responses to hydro-geo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Sanjiang Plain were analyzed through in situ collecting soil samples in the Naoli River and the Bielahong Ri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DOC for soil layer of 0–100 cm were 730.6 mg/kg, 250.9 mg/kg, 423.0 mg/kg and 333.1 mg/kg respectively from riverbed to river terrace along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s of the Naoli watershed. The content of the soil DOC was the highest in the riverbed, lower in the high floodplain and much lower in the river terrace, and it was the lowest in the low floodpla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OC between the riverbed and the three riparian wetlands was significant, while it was not significant among the low floodplain, the high floodplain and the river terrace. The variability of soil DOC was related to th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landscape position of the riparian wetlands and the adjacent stream.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OC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iron(TFe), ferrous iron(Fe(II)) whos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19, –0.544 and –0.709 in riparian wetlands of the Naoli Ri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wetland destruction, soil p H increased and soil DOC content chang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oil DOC and TOC, TFe, Fe(II) also changed into 0.759, –0.686 and –0.575 respectively in the Bielahong River. Under the impact of drainage ditch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DOC and TFe, Fe(II) were not obvious, while the soil p H was weakly alkaline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DOC in the previous high floodplain. It indicates that riparian hydro-geomorphology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ould well explain this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DOC, and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hydraulic works like ditching also mus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987.
在对当前无线网络供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路由器Openwrt系统的网络架构,对该设计平台下实现无线网络分享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基于Openwrt平台,将无线网络分享及流量平衡的理念引入方案设计中,利用C++语言实现并建立了无线网络流量银行Wlanbank(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 bank),并对该流量银行的功能和实用性进行了分析.该平台能够方便地实现家庭网络的相互分享,包括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定时通信、流量结算以及路由器的远程管理等功能.该无线网络分享平台参考金融秩序中的货币流通方式,在流量银行Wlanbank系统中实现在用户互相之间的转账流量交易来获得无线网络的使用,遵循“分享才能使用”、“分享的越多才能使用的越多”的理念,在流量流通过程中制造一种类似金融秩序的平衡,在不损害用户利益的基础上,扩大无线网络覆盖率.  相似文献   
988.
提要 利用双因素实验和单藻培养等方法,对采自广东南澳岛的短节硬毛藻Chaetomorpha brachygona Harvey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对该硬毛藻的生长、活力以及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当温度为20℃时,藻体培养第3、6和12天活力分别为0.70—0.75Y、0.60—0.70Y和0.55—0.65Y,培养12天时藻体有生殖细胞形成,此温度有利于藻体维持活力;温度为25—30℃时,培养第3天时会大量形成生殖细胞;在盐度10、20、40和50时,藻体的生长与温度相关,即30℃>25℃>20℃;在盐度20—30时,藻体长度最大达4.55 cm;在盐度10—30时,更有利于藻体生长,整体趋势为20>30>10>40>50。因此,实验条件下,温度25—30℃、盐度10—30更利于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和形成生殖细胞。本实验表明,短节硬毛藻为暖水、广盐性种,有可能在我国南方海区大量生长并扩散,具有引发绿潮的潜力。  相似文献   
989.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16日),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进行了226Ra和228Ra的分析,结果表明:226Ra和228Ra比活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43Bq/m3和0.17—0.45Bq/m3,平均值分别为2.13Bq/m3和0.29Bq/m3,228Ra/226Ra)A.R.(228Ra与226Ra的活度比)的变化范围为0.08—0.20,平均值为0.14。根据盐度和226Ra的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出研究海域表层水中冰融水、南极夏季表层水和普里兹湾中深层水的份额。研究海域表层水中温度、盐度、226Ra、228Ra、228Ra/226Ra)A.R.和冰融水份额的空间分布显示,在埃默里冰架前沿海域,西侧海域较东侧海域具有低温、高盐、高226Ra、低228Ra、低228Ra/226Ra)A.R.、低冰融水份额的特征,证实埃默里冰架下水体东进西出的运动规律。根据埃默里冰架前沿东、西侧水体228Ra/226Ra)A.R.的差异,估算出埃默里冰架下表层水体东进西出所经历的时间为1.85a。此外,在普里兹湾湾口中部海域(66.5—67.5°S,72°—74°E),观察到次表层水的上升通风作用,该区域较高的228Ra含量和228Ra/226Ra)A.R.证明这些表层水体并非来自湾外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而可能来自湾内埃默里冰架输出水体。  相似文献   
990.
近十年来渤海湾围填海工程对渤海湾水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国海岸带地区快速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持续高涨,导致沿海地区围海造地现象愈演愈烈,海湾纳潮海域面积持续萎缩,对海湾的水交换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此,选取我国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渤海湾为例,研究近十年来渤海湾海岸带城市化对渤海湾水交换的影响。基于国际流行的MIKE3水动力模型耦合粒子追踪模块,应用2000年和2010年两个典型年份的渤海湾岸线资料,分别计算了2000年和2010年渤海湾环流系统及其驱动下的水质点运移规律和变化特征。研究将渤海湾划分为8个区块,定量化研究和对比了近十年来由于渤海湾持续围填海导致的海湾水存留时间和不同区块水交换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近十年来渤海湾沿岸快速城市化产生的岸线变化,导致湾内环流涡旋增多,决定湾内水交换的流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各区块的水交换能力和平均水存留时间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2000年相比,2010年天津港、黄骅港和曹妃甸港区海域的平均水存留时间明显增加,水交换率下降,对区域水质的改善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