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41.
针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现状,在研究MapGIS IMS-SOA平台和MapGIS中间件的基础上,基于MapGIS IMS-SOA平台,研究与设计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742.
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中,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地下水补给源及循环过程是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本文给出了九江地震台2号观测井水、大气降水、周边水库水及高山泉水等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地下水δ~(18)O测值介于-7.59‰~-6.09‰,平均值-6.99‰,δD测值介于-45.22‰~-39.69‰,平均值-42.32‰,变异异数分别为0.09、0.16;大气降水δ~(18)O测值介于-13.00‰~-1.27‰,平均值-4.74‰,δD测值介于-96.13‰~-4.74‰,平均值-46.87‰,变异异数分别为0.40、0.56,与降水相比,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变化更为稳定。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2017年5~10月表现为明显的降水效应,2018年11~4月表现为明显的温度效应,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降水效应和温度效应。氢氧同位素及过量氘揭示地下水在下渗补给前经历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并与围岩进行~(18)O交换,δ~(18)O与δD计算得出的补给高程分别约为647、440m。九江台观测井的观测层地下水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构造裂隙水,属于大气成因型且循环过程为较稳定的裂隙水补给并形成承压自流井。  相似文献   
743.
利用大量的岩芯、露头剖面观察和测井资料,在总结分析重力流沉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陇东长7段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局部发育滑动、滑塌岩;受多物源、湖盆底形、湖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沉积砂体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扇形,受西南陡窄斜坡控制的泾川—华池一带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发育水道型重力流沉积,沉积微相可分为限制型水道、非限制型水道、侧翼溢漫、水道间、前缘朵体和深湖泥6种,在湖盆底庆城—华池一带多期水道交汇叠置,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片砂体;受南部物源控制的宁县—合水地区,由于斜坡坡度相对较缓、物源供给充足,形成了以滑塌为主的斜坡沉积模式,根据滑动的距离可分为近源沉积和远源沉积2个亚相,沉积微相可分不规则滑塌体、砂质碎屑流舌状体、朵叶状浊流岩和深湖泥4种,研究区南部主要以砂质碎屑流舌状体为主,在斜坡处多期舌状体纵横叠置,形成了多期薄、厚砂体互层的连片砂体。通过对陇东长7段沉积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划分,为研究区砂体展布的精细刻画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该区致密油水平井规模建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44.
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当前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同时也是探索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重要窗口,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但五峰期—龙马溪早期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演替的沉积响应是怎样的?这一重要的沉积学宏观描述及其沉积动力学分析尚末有相关报道。本文基于滇东北地区云大页1井的岩心描述,开展了五峰-龙马溪组沉积转换过程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矿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响应研究,并与邻井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替的沉积学响应是清楚的。自赫兰特阶寒冷事件和大规模海平面下降,至鲁丹阶深水陆棚相含碳质笔石页岩的转换过程是连续的,期间经历了三个相对短暂的阶段:浅水紊流、浅水层流到深水层流,其海侵过程是清楚的,地质记录是完整的。同时,研究认为,这一转换过程对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物性及其含气性具有重要影响,是深入认识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各小层物性与含气性差异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45.
以某地高边坡为工程实例,根据高边坡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其发生局部变形的原因,并对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经分析最终采用刷坡卸载+微型钢管桩+排水系统+绿化综合治理方案。治理后通过检测和监测成果,得出注浆前后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在此基础上比较加固前后边坡稳定性变化,体现了信息化施工对边坡稳定性的印证,对今后治理类似高陡边坡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46.
放射源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放射源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本研究在分析放射源对各个领域的具体用途和使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和环境监管部门管理的需要。通过对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库、通信、网络技术等综合研究,设计开发了企业版和政府版的放射源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放射源的监控与管理,为放射源监控管理和安全使用提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减少由于放射源应用单位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而导致的放射源丢失、被盗等事故,该系统在焦作市环境保护局的应用表明:基于空间信息集成技术的放射源监控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国内环境保护部门对放射性环境进行管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手段,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放射源监控管理能力。同时,增强了放射源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处置能力,在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7.
针对高30断块砂岩油藏,筛选和评价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DS-1在有效浓度(0.025%~0.300%)低而宽的范围内,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降到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的10^-2mN/m数量级;当疏水缔合聚合物HNT201—3浓度为1250mg/L、CDS-1浓度为0.05%时,体系在地层条件下的表现黏度可达72.37mPa·s。在模拟油层渗透率及非均质变异系数的岩心上,注入0.30PV二元复合体系及0.10Pv聚合物保护段塞时,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91%OOIP。  相似文献   
748.
分析探讨了地震的形成机制.总结了目前地震预报技术的现状,探讨了VLBI技术在地震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震前兆分析中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749.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 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 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 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0.
我国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当地民居的抗震能力是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确定地震保险方案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近2000年以来西藏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调查结果,总结了西藏地区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民居的主要震害特点.在实际震例中,西藏民居的震害主要以Ⅵ度和Ⅶ度的数据为主,缺少Ⅷ、Ⅸ、Ⅹ度的震害数据.本文采用经验震害矩阵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