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8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777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700篇
地质学   1532篇
海洋学   451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259篇
自然地理   28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32.
蔡素真 《福建地质》2011,30(1):67-73
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建库标准的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大比例尺城镇地形图开展基础地理数据建库的方法,探讨利用数据建库成果地形图图式的符号化回放,既满足城镇地形图的出图效果又满足基础地理数据GIS方法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33.
蔡建设 《福建地质》2011,30(4):301-306
龙堂寺萤石矿体贮存于断裂带中,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等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属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锡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锡矿床中花岗岩、赋矿地层、蚀变岩石和锡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各类锡矿床成因.并总结了花岗岩成矿性评价的稀土地球化学定量标志.  相似文献   
35.
扬子地台西缘新生代富碱斑岩中的深源包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新平 《地质科学》1992,(2):183-189
在扬子地台西缘的碱性正长斑岩中发现由镁铝榴石聚晶,榴辉岩,榴闪岩,麻粒岩等组成的下地壳包体。推测杨子地台下部存在麻粒岩—榴辉岩高级变质相系的基底地层,它们可能是比早元古代大红山群更老的基底地层,也可能是构造机制造成的高级相转变。广泛分布在杨子地台西缘的喜山期富碱斑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岩浆源区在壳幔边界,深部壳幔物质混染。随着杨子板块向西俯冲,岩浆源区深度加大,其原始岩浆的碱质也随之增加,所以西部的斑岩更偏基富碱。斑岩体的分布西界已到达澜沧江附近,这也可能是扬子板块地壳消失的边界。  相似文献   
36.
Despite considerable work on other trace elements, the incorporation of dissolved silicon from cave waters into speleothem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controls on dissolved Si in cave waters and on adsorbed Si in resulting speleothems ar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Bedrock (dolomite), soil water, dripping water, and cave carbonates were retrieved from Heshang Cave situated in the central Yangtze valley of China and were subjected to analysis of dissolved Si content (plus accompanying Ca and Fe analyses). Soil waters have Si/Ca of 45.5 mmol/mol, compared to only 3.2 mmol/mol in the dolomite bedrock, demonstrating that >80% of the dissolved Si must come from dissolution of silicate minerals in the soil. Drip waters have a dissolved Si concentration of ≈4.2 μg/mL, similar to that in the overlying soil water. Actively growing cave carbonates have a Si/Ca of 0.075 mmol/mol suggesting a partition coefficient for incorporation of dissolved silicon of 0.0014,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laboratory studies. Extrapolating the results of these laboratory studies to the cave environment suggests that changes in Si/Ca in cave carbonates are likely to b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hanges in drip-water Si/Ca. The drip-water Si/Ca will, in turn, be controlled by the rate of wind-blown silicate supply; by soil weathering rates; by rainfall dilution; and by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The general expectation is that these effects combine to produce high Si/Ca in speleothems during times of low rainfall. A δ18O record from a Heshang Cave stalagmite which grew between 20 and 11 thousand years ago allows these controls to be tested. Correlation of high Si/Ca with high δ18O demonstrates that regional rainfall exerts significant (but not complete) control on speleothem Si/Ca. With further understanding, speleothem Si/Ca may provide a proxy for past rainfall to complement existing proxies such as δ18O and Mg/Ca.  相似文献   
37.
金建才 《地质与勘探》2021,57(4):920-934
川-滇-黔地区是地质学者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是滇东北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在云南巧家县谓姑地区坪子地新发现一处石英斑岩体,该岩体岩性单一,并伴有铜矿化。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石英斑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限定石英斑岩体侵位时代,反演岩体岩浆源区特征,总结石英斑岩体成因,并探讨其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谓姑地区石英斑岩属高硅(SiO_2=70.41%~77.65%)、过铝质(A/CNK=1.29~5.37)岩石。岩石具较高的稀土总量(∑REE为1017.12×10~(-6)~1325.20×10~(-6)),(La/Yb)_N为22.87~42.78,(Lm/Sm)_N为4.84~5.61,轻稀土富集明显,铕负异常明显(δEu=0.21~0.25),相对富集K、Rb、Th、U、Zr、Nb、S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形成于伸展拉张构造背景。石英斑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795.4±5.8 Ma,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锆石的ε_(Hf)(t)=-7.43~-5.76,平均-6.61,二阶段模式年龄值在2.063~2.146Ga,显示源区来源于古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是Rondn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
长白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沿长白山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及吉林省地震台网所记录的近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对长白山及邻区(39°N-45°N、122°E-130°E)深至40 km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的发生和分布多集中于断裂等复杂地质构造。利用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证实了长白山火山区岩浆囊存在,并推测岩浆囊的位置位于火山口的西南方向,深度为10~40 km。壳内岩浆囊分布对进一步解释、认识火山灾害提供了重要的深部信息。  相似文献   
39.
层孔虫是一类底栖固着的海洋生物,从寒武纪晚期到白垩纪地层中都有分布,但最盛时期是泥盆纪,不但属种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分布亦很广泛。由于层孔虫本身对环境介质极其敏感,不同的环境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因而可以成为判断沉积环境的标志。  相似文献   
40.
藏北羌塘南部埃迪卡拉系达布热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  曾孝文  李才  李航  解超明  范建军 《地质通报》2018,37(8):1379-1386
羌塘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构造上处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羌塘地体的起源及构造演化对于探讨青藏高原的早期形成演化、冈瓦纳大陆裂解,以及特提斯洋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至关重要。最近,在羌塘南部达布热地区发现一套碎屑岩夹玄武岩的岩石组合,碎屑岩具有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虽然岩石发生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但仍然保留了原岩类复理石沉积的特点。根据碎屑锆石定年结果,该套地层中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年龄为550Ma左右。此外,该套地层中玄武岩夹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埃迪卡拉纪(约550Ma)。结合地层剖面及区域地层对比,建立了埃迪卡拉纪达布热组。达布热组是羌塘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纪地层,该组地层的建立为探讨冈瓦纳大陆北缘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