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湿地功能也处在不断退化之中。如何保护并合理利用湿地,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介绍了湿地中PAHs的污染状况、来源解析、分布特征、修复技术、对生物的毒害及风险评价等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湿地中PAHs变化趋势,此外还提出了目前湿地PAHs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确定分散污染源的贡献率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高活性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PAHs污染生态风险阈值的研究。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2.
逆掩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模拟实验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正确分析逆掩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封闭机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与逆掩断层相伴生的塑性岩石的变形特征、断面压力和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是影响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与断层封闭性定量关系物理模拟实验,并分析了岩石变形特征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建立了断层封闭性评价标准,提出了利用断裂带填充物质的性质、断面压力和膏泥岩变形特征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选择了库车坳陷克拉 3号构造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73.
74.
变面积差动电容式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款变面积式差动电容传感器.该传感器借助于两路相位相差180°的激励信号源作用于两固定极,使动摆片与定摆片之间形成电场.动摆片在进行摆动的过程中,在左右两固定摆中的面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会产生电容量的改变.动摆片摆动角度的大小与动摆片在定片中的面积以及电容量的大小呈线性比例关系.通过交流电桥法可测量出该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的变化所对应的电压输出,并推算出动摆片位移角度的大小.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5.
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与成矿有关的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虎头崖矿床Ⅵ矿带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33.6±1.8) Ma(MSWD=1.2,n=17)。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样品的稀土元素组成以总体右倾,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和具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U、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Nb、P、Ti等元素的特点。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是富集岩石圈地幔。初步研究认为,虎头崖矿床Ⅵ矿带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中、晚三叠世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76.
采用库尔勒台JCZ-1T地震计BB通道垂直向的观测数据,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观测资料进行任何改正的情况下,获取2016-03-02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和2016-04-17厄瓜多尔7.5级大地震激发的0S7~0S6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吻合,除部分振型与理论值偏差较大以外,其余振型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0.1%。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能量频谱分布及振型与厄瓜多尔7.5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有一定差别,前者所能检测的振型数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77.
模拟地震波场的伪谱和高阶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星  王彦宾  陈晓非 《地震学报》2010,32(4):392-400
伪谱法是一种高效、高精度计算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方法,但是由于它的微分算子的全局性,使得该方法不适用于分散内存的并行计算.本文将有限差分算子的局部性和伪谱法算子的高效、高精度相结合,发展基于两种方法的伪谱/有限差分混合方法.该方法在一个空间坐标方向上利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算子,在另外的空间坐标方向上利用交错网格伪谱法算子,既保留了后者的高效、高精度优势,又便于在PC集群上实现并行计算.对二维模型的计算显示,混合方法能有效处理介质不连续面,在保证伪谱法计算精度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并行计算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8.
Ten clonal units of Carex pseudocuraica growing in four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perennial flooded ditch water, perennial flooded ditch sediment, seasonal flooded ditch sediment and perennial flooded soil) of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were collected randomly for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alysis. Iron content,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bstrates and the total Fe of nine plant modules were measur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 pseudocuraica is affected by the microhabitat, with the greatest performance score in perennial flooded ditch water, and the lowest in perennial flooded soil. The biomass allocation indexes indicate that much more mass is allocated to stems and roots to expand colonization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Fe in plant modules appears as pyramids from the tip to the root, while marked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stems, tillering nodes and roots that are allometrically growing. Iron transfer from substrates to the pla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bstrate type. The differences of ir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 in the plant in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re attributed to the iron contents of the substrates as well as th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the plant.  相似文献   
79.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f max from near-field accelerogra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April 20, 2013 through spectra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lues of f max derived from five different seismography stations are very close though these stations roughly span about 100 km along the strike. This implies that the cause of f max is mainly the seismic source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site effect.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source–cause model of Papageorgiou and Aki (Bull Seism Soc Am 73:693–722, 1983), we infer that the cohesive zone width of the rupture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about 204 with an uncertainty of 13 m. We also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ulge between 30 and 45 Hz in the amplitude spectra of accelerograms of stations 51YAL and 51QLY, and we confirm that it is due to seismic waves’ reverber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oil layer beneath these stations.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