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79篇 |
免费 | 2936篇 |
国内免费 | 16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52篇 |
大气科学 | 1429篇 |
地球物理 | 1782篇 |
地质学 | 5044篇 |
海洋学 | 1370篇 |
天文学 | 258篇 |
综合类 | 756篇 |
自然地理 | 9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270篇 |
2023年 | 341篇 |
2022年 | 604篇 |
2021年 | 652篇 |
2020年 | 622篇 |
2019年 | 567篇 |
2018年 | 583篇 |
2017年 | 545篇 |
2016年 | 562篇 |
2015年 | 538篇 |
2014年 | 591篇 |
2013年 | 587篇 |
2012年 | 519篇 |
2011年 | 488篇 |
2010年 | 503篇 |
2009年 | 438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433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262篇 |
1998年 | 209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海底复杂地形地貌场景,以及自主水下潜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航行时存在扰动,搭载大量程侧扫声呐设备进行广域快速搜探时,采集的侧扫声呐数据在生成图像时,存在严重的瀑布图畸变、增益失衡、亮暗不均的问题,难以直观呈现海底地形地貌。结合侧扫声呐成像原理、侧扫声呐设备特点、AUV 运动传感信息、图像处理方法,提出融合运动特性与海底基线提取的畸变校正方法、融合侧扫声呐设备特性的垂向增益校正方法、自适应直方图均衡的亮度校正方法。实验表明,所述方法可清晰呈现地形地貌信息。 相似文献
52.
基于新疆天文台南山25m射电望远镜, 设计了工作在1.25GHz的4 × 4矩形排布16阵元微带天线馈源阵列, 阵元间距为0.7倍波长, 2 × 2子阵合成一个波束, 可实现偏轴扫描一个波束宽度, 瞬时可形成9个波束. 经阵列样机加工后的实验室测试, 得到阵列各端口回波损耗均在-10dB以下, 阵元间耦合度均在-30dB以下, 独立阵元、2 × 2子阵和4 × 4全阵均匀赋权合成后波束增益分别为3.64、14.7和18.5dBi. 通过在不同扫描方式下选择对应阵元按照共轭匹配法进行赋权, 并将馈源阵列的实测结果导入仿真软件模拟25m反射面下的各项性能, 最终得到天线增益在30dBi左右, 旁瓣电平在-20dB以下, 轴向波束的波束宽度为0.61°, 波束扫描角度为1.6°. 上述实测数据与仿真结果的差异, 与阵列加工以及幅相调整和测试平台精度有关, 相关工作为相控阵接收机前端馈源阵列设计及实测积累了经验, 对未来更多阵元数量的阵列设计及性能验证具备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中高山地区作业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需要有高原适航性.通过对比空中国王350ER在起降条件、最大升限、最大续航能力及高原机动能力等特点,提出了在中高山地区的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的选型原则及飞行方法.通过甘肃某测区的实际测量飞行验证了该原则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AS350B3型直升机在中高山地区作业时表现出的实际飞行性能满足在该类型区域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不同陆面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大气驱动数据分别驱动Noah和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简称: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使用2010—2018年中国气象局2380个土壤温度观测站点10和40 cm观测数据以及美国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驱动的Noah模式(GLDAS_Noah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结果,从空间分布、季节、分区等角度进行了评估,实现了不同驱动数据相同陆面模式和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GLDAS_Noah、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均能合理模拟出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空间分布,但在量级上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东北、新疆、青藏高原等积雪区。对于相同陆面模式不同驱动数据,均方根误差显示CLDAS_Noah试验在季节与分区上均优于GLDAS_Noah试验,间接表明CLDAS大气驱动数据优于GLDAS大气驱动数据,且大气驱动数据是提高土壤温度模拟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总体上CLDAS_Noah-MP试验棋拟效果优于CLDAS_Noah试验,其中CLDAS_Noah试验模拟的10和40 cm深度土壤温度在冬季积雪区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MP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改进了积雪方案有关,但10和40 cm深度下CLDAS_Noah-MP试验在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地区对春季土壤温度模拟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融雪方案有关。总之,本研究对于后续开展土壤温度多模式集成、土壤温度站点资料同化,最终研制中国区域高质量土壤温度数据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5.
Seismic force reduction factor(SFRF) spectra of shear-type multi-degree-of-freedom(MDOF) structures are investigated. The modified Clough model, capable of considering the strength-degradation/hardening and stiffnessdegradation, is adopted. The SFRF mean spectra using 102 earthquake records on a typical site soil type(type C)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period abscissa being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 ranges to maintain the peak features at the two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 period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peak value of SFRF spectra may also exist for MDOF, induced by large high-mode contributions to elastic base shear, besides the mentioned two peak values. The variations of the stiffness ratio λk and the strength ratio λF of the top to bottom story are both conside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FRFs for λF≤λk are smaller than those for λF λk. A SFRF modification factor for MDOF systems is proposed with respect to SDOF. It is found that this factor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tory number and ductility. With a specific λF(= λk0.75), SFRF mean spectra are constructed and simple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for MDOF systems. For frames satisfying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requirement, an approximate treatment in the MDOF shear-beam model is to assign a post-limit stiffness 15%-35% of the initial stiffness to the hysteretic curve. SFRF spectra for MDOF systems with 0.2 and 0.3 times the post-limit stiffness are remarkably larger than those without post-limit stiffness. Thus, the findings that frames with beam hinges have smaller ductility demand are explained through the large post-limit stiffness. 相似文献
56.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不同尺度的构造为特征。增生楔组成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严格受滑脱面位置控制。增生楔是增生型造山带最基本大地构造相,它与弧前盆地、岛弧/大陆边缘弧的时空配置关系可直接指示大洋板块俯冲极性、揭示洋盆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准确识别增生楔,详细解剖其结构特征与组成特征,综合判别并恢复大洋板块地层,可为古板块边界与古大洋盆地消亡位置确定、造山带结构精细划分及造山作用过程重建提供基本依据。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研究增生楔结构和组成、以及大洋板块地层重建的有效手段。以南祁连拉脊山石灰窑增生楔为例,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它是由中寒武世—早奥陶世洋壳物质构成,自北而南依次可分为海沟—大洋盆地—海山OPS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被南倾逆冲断层分割成多个岩片。海沟—大洋盆地OPS岩片基本保留完整地层序列,海山OPS岩片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顶帽山增生楔主要由海山OPS构成,内部结构层序相对完好,是南祁连构造带中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海山OPS岩石组合序列。上述不同类型OPS片段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组成的增生楔与其南侧岛弧带同时代。增生楔—岩浆弧的时空配置暗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原特提斯洋自北向南俯冲极性。这些认识为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沉积构造演化以及是否存在古洋盆与古洋盆演化重建提供基本佐证。 相似文献
57.
58.
孙晓鹏;李亮;应国伟;薛鹏;王蕾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1):100-103
提出使用GoogleEarth进行PS-InSAR形变成果展示的方法,并以成都部分PS-InSAR监测成果数据作为示例,构建了KML(keyholemarkuplanguage)文件,基于GoogleEarth三维场景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二维地图的展示方法,新方法能够进行监测成果的三维展示,同时通过用户交互操作,可以查看相应PS点累积形变量变化信息,能够更全面地展示PS-InSAR监测成果,具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59.
60.
Zosterophyllum(工蕨属)是早期陆生植物的代表性类群之一,全球广泛分布。Z.australianum(澳大利亚工蕨)产自华南和澳大利亚,是东北冈瓦纳古植物地理区系的典型分子。文中描述了产自贵州都匀包阳剖面蟒山群中的Z.australianum新材料。该标本的孢子囊具短柄,呈椭圆形或扇形,宽2.6~4.1 mm,高可达3.9 mm,加厚带宽约0.6 mm,紧密螺旋排列形成孢子囊穗,与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的Z. australiaunum极为相似。依据目前对Z. australianum时代延限的认识,并结合蟒山群其他植物属种的发现(如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推断该群下段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Z. australianum在蟒山群中的发现,扩展了该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反映出蟒山群中的植物组合与坡松冲植物群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