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9篇 |
免费 | 964篇 |
国内免费 | 12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9篇 |
大气科学 | 799篇 |
地球物理 | 1030篇 |
地质学 | 2792篇 |
海洋学 | 671篇 |
天文学 | 148篇 |
综合类 | 457篇 |
自然地理 | 6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331篇 |
2021年 | 350篇 |
2020年 | 288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326篇 |
2017年 | 286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286篇 |
2014年 | 295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256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18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309篇 |
2001年 | 241篇 |
2000年 | 212篇 |
1999年 | 202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992.
993.
姜家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北部。在进行烟台地区古生物化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姜家这一白垩纪水南组良好的露头剖面,在其页岩中赋存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计有玉门延吉叶肢介、长壳延吉叶肢介、中华狼鳍鱼、松柏纲和银杏纲植物化石及昆虫化石。根据前人化石保护评价方法,结合化石的赋存层位、赋存条件、化石类型及保护现状,计算了海阳姜家质量综合指数,认为其属于重点保护区级别;最后根据当地自然情况及工程影响,圈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阐述了航测法成图制作1:1万地形数据工作过程中,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对地物进行室内判调“先内后外”的作业方法,并通过对获取的成果与常规方法的对比,证明此法在实际生产中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统计量进行逐6 h和24 h晴雨检验、降水分级检验及区域性暴雨检验。结果表明:1)10%、25%、Mode、融合、最小值在晴雨预报准确率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2)对于全年降水分级检验,10%、25%、Mode、融合、最小值这5个统计量在小雨的预报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中位数、概率对中雨的ETS评分要略高于控制预报;90%、75%、概率对大雨预报比控制预报好。对于暴雨预报,最大值、90%、融合比控制预报好;融合、最大值对大暴雨落区的指示意义不大,但对大暴雨量级降水的可能性可以供预报员参考。3)对于区域性暴雨预报,90%、融合、最大值的预报技巧比控制预报高,最大值虽然空报较严重,但对降水量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集合预报各统计量对于强降水过程爆发或发展阶段的预报效果不如降水过程成熟期或末期好。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遥感和GIS方法的科尔沁沙地边界划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已有文献,依据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历史与早期分布,确定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以核心区为基础,采用生态学取样方法,选取与核心区边界相交的16个方向上的交叉点为样本,以Landsat-5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光谱混合模型、穗帽变换等遥感和GIS方法,通过反复试验设定阈值,提取每个方向的分界特征,据此勾画出科尔沁沙地的分界线。此后,进行实地考察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验证,最终确定科尔沁沙地生态区域的边界。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面积为52 300 ± 360 km2,验证后精度在94%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提供确切基础范围。 相似文献
997.
Huang Jixian Mao Xiancheng Deng Hao Liu Zhankun Chen Jin Xiao Keya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2,31(4):2181-2196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is a common geological phenomenon, and the formation of orebodies is a typical non-stationary process. Therefore,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相似文献
998.
999.
Chinese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often brings huge economic losses, so the prediction of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is necessa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leading mode of Chinese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from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analysis. The predictor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ASIC) and reg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selected optimal time period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that Arctic sea ice(ASI) plays in the appearance of EOF1 may be strengthening the high pressure over North China, thereby preventing water vapor from going north. The contribution of SST is mainly at low latitudes and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cyclone anomaly over South China. The forecast models using predictor ASIC(PA), SST(PS), and the two together(PAS)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data from 1980 to 2004. An independent forecast is made for the last 11 years(2005-2015).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OR) skill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cross-validation reforecast principal components(PC) of the PA, PS, and PAS models are 0.47, 0.66, and 0.76,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indicate that SST is a major cause of Chinese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during 1980-2004. The COR skill of the PA model during the independent forecast period of 2004-2015 is 0.7,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S and PAS models. Thu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Chinese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in recent years has changed from low latitudes to high latitudes. The impact of ASI on Chinese summer extreme rainfall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000.
江西省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西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2008年12月12~13日江西省的一次大范围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和中层高度的干燥暖舌共同影响,是这次灰霾天气过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冷空气受到700hPa干暖舌的抑制作用,形成低层偏冷,中层偏暖的"逆温"结构,导致了大范围的灰霾天气过程出现、维持;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受昼夜温差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轻雾和灰霾天气之间频繁转换;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以水平运动为主,在遇到较高海拔的山脉阻挡后,沿山脉边缘向东西方向扩展,汇集到平原、河谷地区,降低这些地区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区域由"南北向型"演变成了"东西向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