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3篇
  免费   1131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测绘学   488篇
大气科学   886篇
地球物理   1358篇
地质学   2878篇
海洋学   667篇
天文学   296篇
综合类   441篇
自然地理   64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揭示了南海北部珠一坳陷早—中中新世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并且以典型层序为例精细揭示了海平面变化控制下河道类型由辫状向曲流的转换。同时,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识别到多处异常下切现象,经研究可解释为辫状河道内的汇流冲刷,其典型特征为:① 下切深度局部增大;② 平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③ 内部为砂质充填。虽然汇流冲刷结构在地震剖面特征上与“传统”意义的下切谷极易混淆,但在沉积特征和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它的识别有助于避免层序界面的错误判别,并且其后期充填的河道砂体具有局限分布的特点,易于在后期海侵泥岩的覆盖下形成潜在的岩性圈闭新类型。  相似文献   
252.
波浪场中污染物混合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区域的波浪引起的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存在不同于水流的情况特征.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不破碎波浪和破碎波浪中污染物输移扩散的混合系数,提出了确定混合系数的方法,给出了不破碎波浪和破碎波浪两种情况下混合系数经验公式,并与他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5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空间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热点。以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长江三角洲的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利用分类结果,通过数学模型和景观指数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明显,人工表面“涨势”明显,耕地与湿地则呈现下降趋势;2)10年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增加,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逐年提高;3)2000~2010年长江三角洲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度减小,景观形状复杂性与异质性不断加大。这些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依据,促进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54.
王宁  张肖剑  靳立亚 《第四纪研究》2015,35(6):1425-1436
利用全新世的气候模拟结果(KCM)以及1948~2013年NCEP/NCAR 逐月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大型大气环流系统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变化关系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并比较了它们与现代气候背景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 在千年尺度上, 南亚高压的东进(西移)对应西太副高的西伸(东撤)。这与年际尺度上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存在的"相向而行"及"相背而去"的时空特征是一致的。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全新世9.5ka B.P. 以来东亚夏季风总体呈现振荡减弱趋势。早全新世(9.5~7.5ka B.P.)时期, 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 此时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而西太副高位置偏西; 在中全新世(7~4ka B.P.)期间, 东亚夏季风呈现百年尺度大幅振荡, 而此时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位置大致位于112°~115°E(145°~155°E)之间; 晚全新世(4~0ka B.P.)期间, 东亚夏季风持续减弱, 对应南亚高压位置向东移动、西太副高位置向西移动。全新世时期(9.5~0ka B.P.), 北半球春季(4月、5月份)赤道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呈现先减弱,至5~4ka B.P. 期间达到最低值, 之后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 这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趋势一致, 而与西太副高位置变化趋势相反, 即赤道春季太阳辐射强(弱)时, 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偏西)、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东)。同时, 模拟的全新世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温度变化也呈现出与春季赤道太阳辐射一致的变化趋势, 且与南亚高压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海温的加热作用可以通过激发Matsuno-Gill型大气响应使得南亚高压增强。西太副高主要由哈德莱环流在副热带地区的下沉作用造成, 而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的增温可引起哈德莱环流增强, 从而使西太副高的强度增强、面积扩大导致其西脊点位置偏西。因此, 赤道春季太阳辐射可以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温度对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副高西脊点的位置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55.
李晋  马翻红  汤井田  李勇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12):4944-4962

针对强电磁干扰极易掩盖微弱的大地电磁有用信号,本文结合奇异值分解在去噪方面的优越性,提出基于自适应多分辨率奇异值分解(Adaptive Multi-Resolutio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AMRSVD)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对大地电磁数据构建Hankel矩阵,利用MRSVD得到不同分辨率的近似信号和细节信号;然后选用近似信号和细节信号的标准差差值,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信噪辨识;接着结合MRSVD和相邻细节信号的标准差差值,提出先验信息未知情况下的AMRSVD法;最后对辨识出的强干扰运用AMRSVD去除噪声,重构有用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处理效率高,能有效分离出相关性较强的噪声,时间序列和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56.
20世纪60年代初期,Tóth基于定水头上边界条件推导出解析解,得出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是水文地质学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但Tóth解析解存在的缺陷也长期沿袭:单纯重视数学模拟而忽视物理机制;将地形控制地下水位看成是普适性规律;忽视给定水头上边界数学模拟的失真。这些缺陷,尤其是忽视物理机制探究,不仅妨碍Tóth理论自身发展,而且导致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尚未被国际水文地质界普遍接受。参照河流动力学中应用的最小能耗率原理,类比提出地下水流最小能耗率的表达式。基于已有的通量上边界地下水流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探究物理机制,归纳得出地下水流系统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57.
多相滤波器组(PFB)是均匀数字滤波器组的一种高效实现结构,用于信号的均匀子带分解和抽取,对应用多相滤波器组作为功率谱估计器的统计性能与计算量进行分析,与相关图与周期图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仿真及FAST密云模型21cm中性氢谱线观测检验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58.
We notice that the second kind of astronomical methanol maser with strong emission always coexists at both 6.7 GHz and 12.2 GHz and in association with compact H II regions and we are led to propose a new excitation mechanism —maser amplification of the 6.7 GHz maser wothout population inversion. We show that this mech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the astronomical conditions and that it and other mechanism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rather it may serve as a useful complement.  相似文献   
259.
Record-breaking high waves occurred during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Bolaven (1215) (TYB)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Yellow Sea (YS) although its intensity did not reach the level of a super typhoon. Winds and directional wav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using a range of in-situ instruments mounted on an ocean tower and buoy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such high waves with long duration occurred, analyses have been made through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YB winds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 TC96 typhoon wind model with the best track data calibrated with the measurements. And then the wind fields were blended with the reanalyzed synoptic-scale wind fields for a wave model. Wave fields were simulated using WAM4.5 with adjustment of Cd for gust of winds and bottom friction for the study area. Thus the accuracy of simulations is considerably enhanced, and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also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measured data than bef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extremely high waves evolved as a result of the superposition of distant large swells and high wind seas generated by strong winds from the front/right quadrant of the typhoon track. As the typhoon moved at a speed a little slower than the dominant wave group velocity in a consistent direction for two days, the wave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strong wind input in an extended fetch and non-linea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260.
为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对黑鲷(Acantho pagrusschlegelii)(♀)×真鲷(Pagrosomus major)(♂)杂交F1代受精卵孵化效果及仔鱼存活的影响,作者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比较不同温度(16、18、20、22、24、26℃)下杂交鲷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孵化时间、7日龄仔鱼的存活率;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10、100、300、800、1500、4 000、10 000 lx)受精卵孵化率、畸形率、孵化时间;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200、1 000、2 000、5 000、10 000、15 000、20 000 lx)7日龄仔鱼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2条件下,受精卵最高孵化率(34.00%)和最低畸形率(16.65%)的孵化温度为20℃;在16~26℃范围内,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与7日龄仔鱼存活率也呈负相关。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孵化率为65.88%~71.88%;但大于800lx的光照会令畸形率上升(大于15.21%);另外,5000~10000lx的光照强度更适宜仔鱼生存,7日龄仔鱼存活率达到38%~40.75%。黑鲷(♀)×真鲷(♂)杂交子代最佳孵化温度为20℃,最适光照强度为5 000~10 000 l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