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561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477篇
地球物理   667篇
地质学   1371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43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目的 探讨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着重分析48例病例在CT造影增强扫描后的影像表现。结果 病灶均匀一致性强化8袋子例,环状强化9例,点状强化7例,结节状强化12例,不规则强化7例,强化不明显5例,脑膜或小脑幕强化结构清晰38例。结论 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密度分辨力,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62.
新沂台地电阻率整点值的远大震前驱波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江苏新沂台地电阻率整点值观测资料中的一种新变化——远大震前驱波,并简单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机理。这一变化对预测远大震具有前兆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63.
李涛  夏润亮  夏军强  张俊华  俞彦  吴丹 《湖泊科学》2021,33(5):1532-1540
支流作为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河口泥沙大幅淤积会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选取多沙河流水库黄河小浪底库区畛水、石井两支流作为典型实例,在对1999-2015年汛后水库的来水来沙、水库调度、库区干支流淤积量与形态分析基础上,研究干支流淤积形态的变化,重点研究支流口门拦门沙坎抬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支流的分流及淤积与入库流量、含沙量及库区的淤积形态有关.入库流量越大,支流分流比小,支流淤积规模小;入库含沙量越大,支流分沙比越大,支流淤积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964.
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岩石破裂时ULF(超低频)频段的磁场会发生变化,且临近破裂时岩石附近磁场强度会出现短周期前兆变化,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是目前地震磁扰动定量分析中机理明确、处理手段成熟且异常信息提取能力较强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谱分析,将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 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较.大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次...  相似文献   
965.
966.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1)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2)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3)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  相似文献   
967.
初至波拾取是地震资料处理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为解决我国西部沙漠、黄土塬、戈壁等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致使初至波拾取准确率不高的难题.本文创新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分割技术——UNet++神经网络应用于初至波智能拾取.输入原始地震数据及少量初至时间的标签数据进行监督学习,并建立UNet++模型,应用西部某工区地震数据测试,实验证明,UNet++模型性能稳定,炸药震源初至波拾取准确率达到98%,可控震源初至波拾取准确率达到98%.此外,本方法与商业软件、U-net网络的初至拾取对比表明,UNet++优势明显,具有准确率高,抗噪能力强,性能稳定、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968.
基于中国大陆65 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S6.9 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S6.9 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 年10 月30 日,高值持续3 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 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S6.9地震,震中距离10 月31 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69.
Seismic coda wave is the tail portion of the earthquake record after main arrivals. Studies on the coda usually focus on high-frequency data within several hours after regional events and attribute them to the scattering effect of the heterogeneities inside the earth. Here, we use records of seven large earthquakes at globally distributed seismic stations to examine the decay of long-period (100 s to 300 s) coda in the time window of 10,000 s to 140,000 s after the origin time and fit it with a statistical model. The geometric spreading effect in the estimated initial energy and a location-independent equivalent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dicate that the long-period coda energy is less affected by the heterogeneity-induced scattering effect than that of shorter-period coda. The coda energy can reach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can be explained by a 1D earth model, making it more effective for constraining the global attenuation model.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s of large earthquakes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ior of planetary bodies.  相似文献   
970.

The paper discusses quantitatively the influence of the Yutian MS7.4 earthquake of March 21, 2008 and Wuqia MS6.9 earthquake of October 5, 2008 on regional seismicity in Xinjiang, and explains primarily the possible reason of earthquake activity feature in Xinjiang after the Yutian MS7.4 earthquake by analyzing the static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produced by the Yutian MS7.4 earthquake and Wuqia MS6.9 earthquake, and the seismicity feature of MS?≥3 earthquakes in the positive Coulomb stress change region of Kashi-Wuqia joint regio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ianshan Mountain and Kalpin block.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Yutian MS7.4 earthquake of March 21, 2008, may encourage the Wuqia MS6.9 earthquake of October 5, 2008, and the Yutian MS7.4 earthquake and Wuqia MS6.9 earthquake may change the seismicity state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ianshan Mountain, Kalpin block and Kashi-Wuqia joint region, and encourage the subsequent MS?≥3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