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57篇 |
免费 | 3654篇 |
国内免费 | 47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93篇 |
大气科学 | 4048篇 |
地球物理 | 5580篇 |
地质学 | 9793篇 |
海洋学 | 2876篇 |
天文学 | 824篇 |
综合类 | 1927篇 |
自然地理 | 23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417篇 |
2022年 | 925篇 |
2021年 | 1097篇 |
2020年 | 856篇 |
2019年 | 915篇 |
2018年 | 1054篇 |
2017年 | 1005篇 |
2016年 | 1131篇 |
2015年 | 984篇 |
2014年 | 1132篇 |
2013年 | 1217篇 |
2012年 | 1108篇 |
2011年 | 1142篇 |
2010年 | 1193篇 |
2009年 | 1112篇 |
2008年 | 957篇 |
2007年 | 989篇 |
2006年 | 726篇 |
2005年 | 698篇 |
2004年 | 535篇 |
2003年 | 596篇 |
2002年 | 594篇 |
2001年 | 559篇 |
2000年 | 663篇 |
1999年 | 936篇 |
1998年 | 774篇 |
1997年 | 783篇 |
1996年 | 749篇 |
1995年 | 656篇 |
1994年 | 589篇 |
1993年 | 497篇 |
1992年 | 413篇 |
1991年 | 290篇 |
1990年 | 237篇 |
1989年 | 193篇 |
1988年 | 191篇 |
1987年 | 103篇 |
1986年 | 113篇 |
1985年 | 69篇 |
1984年 | 59篇 |
1983年 | 58篇 |
1982年 | 55篇 |
1981年 | 41篇 |
1980年 | 47篇 |
1979年 | 36篇 |
1978年 | 14篇 |
1975年 | 9篇 |
1974年 | 9篇 |
1958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开展了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3跨3层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应变、水平位移反应和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加速度、震陷及其作用于模型结构侧墙的动土压力反应。分析和总结了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对其周围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有明显影响,结构两侧和底部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小于相同深度离结构较远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地基土中孔压的消散速度自下而上呈逐渐减慢的趋势;地震动作用过程中,模型结构产生向上的相对运动,强地震动作用时模型结构上浮现象明显;模型结构侧墙受到的动土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减小,输入地震动特性对动土压力的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2.
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于农业问题的研究,是扩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领域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土壤中Cu、Zn、Fe、Mn、Co元素的全量、有效量、pH值、有机质与作物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元素有效量与土壤中元素全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而作物产量与元素有效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3.
Identifying gravity anomalies caused by granitic intrusions in Nanling mineral district,China: a multifractal perspective 下载免费PDF全文
Several power‐law relationships of geophysical potential fields have been discussed recently with renewed interests, including field value–distance () and power spectrum–wavenumber () models. The singularity mapp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density/concentration–area (C–A) power‐law model is applied to act as a high‐pass filter for extracting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regardless of the background value and to detect the edges of gravity or magnetic sources with the advantage of scale invariance. This is demonstrated on a synthetic example and a case study from the Nanling mineral district, Souther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analytic signal amplitude and total horizontal gradient methods, the singularity mapping technique provides more distinct and less noisy boundaries of granites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Additionally, it is efficient for enhancing and outlining weak anomalies caused by concealed granitic intrus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singularity method based on multifractal analysis is a potential tool to process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相似文献
134.
根据1980-06,1980-07,1980-09,1980-10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通过石油烃(PHC)在胶州湾水域的质量浓度变化、表、底层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胶州湾水体中,PHC的质量浓度达到了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有:6和9月份,在整个湾内的水域;7月份,在海泊河、李村河、娄山河和大沽河的入海口以及他们之间的近岸水域;10月份,在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的入海口水域及其他们之间的近岸水域。除了上述水域外,在湾内的其它水域,PHC的质量浓度达到了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表明,胶州湾东部和东北部的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还有北部的大沽河,都是胶州湾PHC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PHC的陆地迁移过程,展示了从湾的东部、东北部和北部近岸水域到湾的其他水域包括湾中心、湾口和湾外,PHC的质量浓度从大到小的下降趋势。通过PHC的水域迁移过程,展示了PHC表层质量浓度迅速下降的过程及结果。通过表层PHC的水平分布和质量浓度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河流对PHC的大量输送和表层PHC质量浓度的迅速下降。于是,在胶州湾水体中,PHC表、底层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C质量浓度完全依赖于河流对PHC的大量输送。同时将河流输送的强度分为4个阶段,展示了河流输送PHC质量浓度的强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5.
136.
利用三门峡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10月4日发生在河南渑池县的一次产生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结构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超级单体是在上冷下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其演变过程经历了生成、发展、成熟、消亡四个阶段;局地生成的弱回波若发展较快,速度场中又有逆风区与之配合,则容易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应引起高度重视;发展阶段回波强度加速增大,诸如底层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等超级单体的典型结构特征开始出现,是发布预警的关键时段,大约可以提前15-30 min;成熟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中气旋。超级单体风暴其初始回波出现在4 km左右的中空,具有向上向下迅速发展的特点;最强回波强度大,顶高伸展高;当最强回波底到达地面时意味着冰雹、降水的开始,因而可以通过分析最强回波顶高的演变趋势来确定降雹强弱和时间;VIL可用来判断对流风暴强度,持续高的VIL值可能与超级单体风暴有关。 相似文献
137.
138.
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总被引:42,自引:12,他引:42
用统计相关和典型年合成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利用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频数的统计特征,及台风频数与海温等要素的时滞相关关系,为台风频数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还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海气耦合作用将造成不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条件,因此台风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9.
140.
利用1979—2012年逐月Hadley中心海表温度、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次表层海温、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两类中太平洋(CP)El Nio及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CP El Nio(CP-ⅠEl Nio)增暖中心位于Nio4区且关于赤道对称;第二类CP El Nio(CP-ⅡEl Nio)的Nio4区与热带东北太平洋区域(NEP,130~110°W、15~25°N)同位相变化,冬季成熟后形成关于赤道非对称的带状增暖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类CP El Nio次表层结构存在差异:CP-ⅠEl Nio冬季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在中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呈显著偶极分布;CP-ⅡEl Nio在中、西太平洋位相相反但东太平洋异常较弱,且经向异常主要在赤道及其以北。两类CP El Nio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CP-ⅠEl Nio冬季异常Walker环流上升中心位于赤道上空,经向风向赤道辐合,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加强;CP-ⅡEl Nio冬季低层向北越赤道气流加强,Walker环流上升中心移到赤道以北,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