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9篇
  免费   4212篇
  国内免费   6570篇
测绘学   3243篇
大气科学   2087篇
地球物理   3342篇
地质学   11425篇
海洋学   3927篇
天文学   194篇
综合类   1260篇
自然地理   2213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600篇
  2022年   1071篇
  2021年   1263篇
  2020年   1050篇
  2019年   1178篇
  2018年   1163篇
  2017年   1056篇
  2016年   1066篇
  2015年   1299篇
  2014年   1216篇
  2013年   1423篇
  2012年   1607篇
  2011年   1549篇
  2010年   1507篇
  2009年   1425篇
  2008年   1496篇
  2007年   1385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154篇
  2004年   780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601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特征的围填海SAR图像分水岭分割方法,首先对机载MiniSAR图像进行灰度共生矩阵纹理滤波,获得纹理特征图像,再对纹理特征图像进行分水岭算法分割,将获得的形态学重建图像进行门限阈值分割,得到最后的二值化分割结果。该方法一方面通过调整灰度共生矩阵纹理滤波的窗口大小,抑制了斑点噪声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分水岭算法对边缘模糊杂乱图像的优势,提高了围填海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高分辨率SAR图像围填海监测图像的分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72.
研究了3种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情况和对养殖效益的分析。实验分为3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对虾单养组、鱼虾混养A组、鱼虾混养B组。结果表明:pH变化范围在8.40~9.06之间,其中对虾单养组pH较之两组鱼虾混养组略高,最高值达9.06;COD变化范围在101~211之间,其中对虾单养组COD较之两组鱼虾混养组略高,范围在132~211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为对虾单养组>鱼虾混养A组>鱼虾混养B组;异养菌数目和弧菌数目,随着养殖的进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对虾单养组1.1×106 CFU/mL、2.0×103 CFU/mL,鱼虾混养A组1.45×106 CFU/mL、1.80×103 CFU/mL,鱼虾混养B组1.20×106 CFU/mL、1.56×103 CFU/mL;养殖效益上,总产值、纯利润、亩利润、投入产出比均呈现出鱼虾混养B组>鱼虾混养A组>对虾单养组。由此可见,凡纳滨对虾和鱼类混养,可以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提高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格,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养殖效益,是一种相较于凡纳滨对虾单独养殖优越的养殖模式;而不同规格和数量的鱼类和不同数量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又会产生不同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973.
潮滩作为动态变化的后备土地资源,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如东县为研究区,使用环境资源卫星(HJ1A/1B)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创建分类规则,实现批量半自动提取水边线,随后利用DSAS软件处理水边线集获得潮位点集,基于最外边界法实现高(低)潮位点的提取,进而获得潮滩范围,估算的如东县潮滩面积为55 182hm~2。最后利用误差矩阵进行精度验证(Kappa系数为0.945)。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潮滩面积提取具有适用性,无论在空间域还是时间域都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974.
文章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和海洋溢油风险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以大连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和临海工业布局现状为基础,结合海洋溢油风险分区结果,分别提出上述沿海主要产业的布局优化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海洋溢油的危害,保障沿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5.
基于BDS、GPS系统的星座结构,对当前的BDS二代导航系统(BD2)、全部建成后的BDS系统在极地科考站(黄河站、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和北极圈的可见卫星数、DOP值、定位精度等进行评估,并将建成后的BDS、GPS及其组合系统在南/北极的基本定位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前的BD2只实现了极地的部分覆盖,对极地提供导航定位的能力有限,大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大于30.0 m; BDS在极地的定位精度将与GPS相当,可见卫星数可达13颗左右,PDOP值优于1.6,定位精度优于8.0 m;GPS/BDS组合后在极地的PDOP值优于1.4,定位精度优于6.0 m。
  相似文献   
976.
基于STK软件实现了2016-09 BDS系统星座结构的仿真,并选取可见卫星数、DOP值、系统可用性作为评估BDS卫星星座设计结构的指标,分析单颗与全部倾斜轨道卫星(IGS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失效后对我国大陆地区BDS系统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GSO4卫星与GEO5卫星失效后对BDS在区域的定位性能影响较大,失效后的GDOP值分别为1.98、2.16。取BDS卫星正常运行时区域平均GDOP最大值(S=2.60)作为系统可用性阈值时,系统可用性分别降低了1.79%、32.63%;阈值取2S(5.20)、3S(7.80)、4S(10.40)、5S(13.00)时,系统可用性均可达100.00%。GEO整体失效后BDS系统在高精度定位中仍部分可用,而IGSO整体失效后BDS系统可用性受到大幅度限制。因此,增加在轨备份卫星时需重点考虑GEO5、IGSO4,并适当增加IGSO卫星的数目。  相似文献   
977.
以巴伦台钻孔倾斜及分量应变辅助观测气压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及小波分析研究气压对巴伦台钻孔倾斜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气压对巴伦台钻孔倾斜影响表现为准线性关系,对NS向的影响大于EW向。气压对NS向影响的显著频段有2 048~8 192、32 768~65 536 min,对EW向影响的显著频段为2 048~8 192 min。探讨了气压对巴伦台钻孔倾斜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78.
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对区域用地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RUSLE模型,并辅以遥感监测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2000-2015年退耕状况及其引起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分3个时段(2000-2005年、2005-2010年及2010-2015年)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2000-201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663.83 km2,以转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耕地转林、草地净减少面积为1113.64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15年间土壤保持功能提升显著,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6.50×104 t,2005-2010年由退耕所带来的土壤保持增加量在3段时期中最高;不同坡度等级的生态退耕引起的土壤保持增加量差别较大,总体随着坡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在25°以上的陡坡耕地由退耕还林(草)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又有所升高。研究对于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9.
城市的快速扩张诱发并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因此,探索城市组成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传统城市热岛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城市组成与城市热岛的关系。以13个中国大城市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夏季(6-8月)白天和夜间的MODIS LST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并结合土地覆盖数据、人口、区位和气象数据,分析热岛强度和城市地表组成、地表空间格局、人口和区位4类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13个大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城市白天的热岛效应比夜间显著。影响城市白天热岛强度的主要因子为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城市建筑用地聚集度和人口密度。城市建筑用地和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城市建筑用地聚集度和林地斑块密度是夜间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和乡村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热岛情况的加剧,而通过调节城市地表空间格局(减少平均建筑用地斑块面积和降低建筑用地斑块聚集度)可以更好地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980.
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支持下的赣南柑橘果园遥感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地区是中国柑橘主产区,柑橘种植产业经数十年发展已具较大规模。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使用2140景Landsat影像进行像元级融合,重构目标年份季节最小云量影像集,构建多维分类特征集,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了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赣南柑橘果园的分布制图。结果表明: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可实现大量遥感影像数据的高效处理;最小云量影像合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多云多雨地区高质量光学影像获取困难的问题;以最小云量影像合成构建的数据集,使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能够有效提取赣南柑橘果园,分类平均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3.15%和0.90,分类效果良好;赣南柑橘果园面积由1990年9.77 km2扩大为2016年2200.34 km2,2005年以后呈大规模扩张趋势,果园分布由零星分布,逐步形成连片化的聚集分布特点,柑橘果园用地的主要来源为林地、灌丛和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