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87篇
  免费   5332篇
  国内免费   7073篇
测绘学   1282篇
大气科学   6675篇
地球物理   7616篇
地质学   14918篇
海洋学   3454篇
天文学   1456篇
综合类   3272篇
自然地理   3319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535篇
  2022年   1219篇
  2021年   1472篇
  2020年   1260篇
  2019年   1305篇
  2018年   1600篇
  2017年   1466篇
  2016年   1705篇
  2015年   1299篇
  2014年   1801篇
  2013年   1556篇
  2012年   1496篇
  2011年   1552篇
  2010年   1691篇
  2009年   1689篇
  2008年   1439篇
  2007年   1398篇
  2006年   1174篇
  2005年   1066篇
  2004年   859篇
  2003年   859篇
  2002年   856篇
  2001年   810篇
  2000年   1012篇
  1999年   1452篇
  1998年   1223篇
  1997年   1303篇
  1996年   1087篇
  1995年   1000篇
  1994年   897篇
  1993年   782篇
  1992年   639篇
  1991年   464篇
  1990年   317篇
  1989年   348篇
  1988年   291篇
  1987年   199篇
  1986年   165篇
  1985年   121篇
  1984年   100篇
  1983年   78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31.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特征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中记录的200多次岩爆资料,总结隧道的岩爆特征,并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法"和"σθ/Rb判据现场测定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岩爆预测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32.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震预警工程架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 ,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 ,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 ,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 ,实现以人为本 ,防患于未然 ,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 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33.
地下水对地电前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毛桐恩 《地震》1997,17(2):157-161
以含水岩土为样本,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矿化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以及岩土层中重力水面的不等高度状态下岩土电阻率的定量变化,实验表明,岩土介质电阻率与所含水的特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实验首次把地下水前兆与地地前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地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34.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变质岩与国内外许多高级片麻岩区类似,存在大量的深成花岗质片麻岩体,它们经过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具不同基础岩石类型的多相片麻岩。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区内岩石组合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将原划太华群重新厘定为太华岩群、翁岔铺片麻岩套、太峪岭片麻岩套、佛头崖单元、罗斑花岗伟晶岩及葫芦沟变砂岩,并首次在本区建立了相应的构─岩石单位体系。  相似文献   
135.
Wang  ZhenQi  Zhi  DongMing  Zhang  ChangMin  Xue  XinKe  Zhang  ShangFeng  Li  TianMing  Yang  Fei  Liu  LouJun  Cheng  Liang  Lu  Dong  Zhou  FengJuan  Chen  YuanYong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0,52(1):106-114

Well che89, located in the Chepaizi area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cquires high production industrial oil flow, which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outh foreland slope area of Junggar basin. The Chepaizi area is near tw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of Sikeshu and Shawan, which have set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Carboniferous to Jurassic as well as Upper Tertiary.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re proper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mixed source crude oil. Carbon isotope, group composition and biomarkers of crude oil in Upper Tertiary of well Che89 show that the features of crude oil in Upper Tertiary Shawan Formation are between that of Permian and Jurassic, some of them are similar to these two, and some are of difference, they should be the mixed source of Permian and Jurassic.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geological study show that sand extract of Lower Tertiary Wulunguhe Formation has the same source as the crude oil and sand extract of Upper Tertiary Shawan Formation, but they are not charged in the same period. Oil/gas of Wulunguhe Formation is charged before Upper Tertiary sedimentation, and suffered serious biodegradation and oxidation and rinsing, which provide a proof in another aspect that the crude oil of Upper Tertiary Shawan Formation of well Che89 is not fro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Lower Tertiary.

  相似文献   
136.
莱州湾地区10万年以来沉积环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彭子成  韩有松 《地质论评》1992,38(4):360-367
本文用热释光测年和地球化学标志法研究了莱州湾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石英的375℃热释光峰作为测年基础。岩芯样品的测定结果、反映了自全新世(1.2万年)至晚更新世(11万年)地层的年代特点。实验中来用了Sr/Ba、Rb、Mn/Fe和CaO作为地球化学标志,所得数据经Sheppard方程和Fisher判别处理。在得到的沉积环境变化曲线和大洋δ~(18)O曲线对比中可以看出,本区在十万年以来出现过三次海陆相地层变化序列,其中在距今11—7万年和深度为43.5—60m处,在距今4.6—2.1万年和深度为23—35m处,以及在距今1.1—0.6万年和深度为8—11m处出现过三次海相地层,分别与沧州、献县和黄骅海侵事件相应,并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7.
采用高压超临界CO2地球化学反应器对CO2在煤储层中的地质埋藏进行模拟,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对淋滤液和煤样中的10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对煤中微量元素在CO2的地质埋藏过程中的迁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CO2的地质埋藏过程中对煤的有机组成和无机矿物等均具有改造作用,从而影响到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和迁移特征,Cr、Zn、Cu等元素迁移能力相对较强,而Co、Ba、V等元素相对较弱;元素迁移能力大小顺序为:CrZnCuNiCdMnCoBaV。  相似文献   
138.
139.
地质环境容量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系统总结了当今地质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应用地质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层次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上海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