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0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782篇
测绘学   433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493篇
地质学   1378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2005年,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6.818×1018J减少到6.594×1018J,减小了3.3%,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8.658×101J减小到.63×101J,减小了11.4%.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地壳(A层)、上地幔(B层)、转换带(C层)、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但是下地幔"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840km处.上述结果表明,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也在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在地磁场倒转前,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特别是D"层)集中.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在1999年旅游淡旺季的两次环境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内地而水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BOD5以及地下水水质中细菌总数、硝酸盐氮指标有较大影响,其中大肠菌群在第二次监测中均已接近国家Ⅱ类水标准。保护区内环境噪声、空气质量及地面上、地下水水质其他指标没有明显变化。部分指标如SO2、NOx、TSP等还在第一次基础上有所改善。同时本文建议在今后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时应建立长期的环境监测点;建立综合系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深化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和资金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973.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H2S成因研究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1  
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开县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埋深3000-4500m,地温在100℃左右,天然气中H2S含量为12%-17%。这些H2S为飞仙关组气藏附近的硬石膏经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而成。与TSR有关的硬石膏,H2S,S^0和FeS2的δ^24S分别为+30.4‰, 12.9‰, 19.1‰和+19.4‰,交代硬石膏的方解石的δ^13C为-7.26‰,δ^18O为-6.41‰,其内所含两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9-151℃。这些高含硫气藏的天然气和储层沥青的热演化程度比其他地区飞仙关组气藏的更高。该区飞仙关组最大埋藏温度超过180℃,但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大于104℃地温的埋藏时间小于20Ma,故气藏H2S含量低于20%。  相似文献   
974.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成因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育了大量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新近纪中新世地层中。柴西地区的叠层石形态各异,成因各具特点,而且部分叠层石与现代叠层石完全不同而是更类似于前寒武时期的对应物,根据国内外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因分类标准,柴西地区主要发育了骨架、凝集和细粒叠层石。对应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其成因也各不相同,细粒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钙化作用和生物膜上过饱和碳酸盐等物质以及微生物的引发的沉淀作用;凝集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与原核生物和真核藻类共同发挥粘附作用有关;骨架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真核藻类等的钙化与原地碳酸盐的沉淀综合作用的结果。柴达木盆地频繁变化的湖相水体条件和周围的构造运动是叠层石形态多样,成因各异的主要外部和环境因素。对各类叠层石的深入细致研究将对沉积学和环境学的研究提供宝贯的现代对应物。  相似文献   
975.
冰雪地球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云  闻新宇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226-1233
在大约6~7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时期,地球是否曾经被冰雪完全覆盖而成为了一个“冰雪地球”?如果是,什么诱发了这种全球性的冰川期?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融化?新元古代时期的极端气候变化对其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何影响?围绕这些问题,古地质、古生物和古气候学界在最近几年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激烈争论。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地球在新元古代时期确实经历了数次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冰川期,但地球是否被完全冰封还需要更充分的古地质和古生物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利用气候模式对各种可能的外部强迫的模拟试验表明“冰雪地球”是很难形成的,并且,如果地球进入完全被冰封的状态,它将是难以被融化的;关于新元古代时期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所起的作用存在2种观点,一种认为气候变化导致了原始生命的基因突变并诱发了寒武纪生命爆发,另一种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生态方面的。  相似文献   
976.
977.
应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求解广东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经过预处理,获得每次小地震在观测点处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再利用适当的衰减模式,将其换算成震源处的值。最后利用它们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关系,计算出广东地区的构造剪应力场。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总体剪应力值较低,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78.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蒙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发育5 层古土壤。对这5 层古土壤的形 态特征、粒度、扫描电镜及化学风化等分析结果表明: (1) 这些古土壤具有与华北现代褐土相 似的形态特征; (2) 粘化率中部高和石英颗粒表面硅质溶蚀-沉淀现象表明古土壤层中发生过 风化成壤作用; (3) 用K2O/Na2O、Al2O3/Na2O、MnO/Al2O3、CIA 及A-CN-K 图解与华北现代 褐土作对比分析, 发现它们的化学风化特征极为相似; (4) 用气温及降水量与CIA 值的回归 关系方程, 得出5 层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状况确与华北现代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大 致相同或更显暖湿。形态特征、粒度、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化学风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具备了 与现代华北褐土类似的化学风化成壤特征, 证明这些古土壤是在与华北相似的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79.
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依据祁连山地区复杂地形下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祁连山地区的降水;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周围地区甚至较远地区的降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区域平均降水减少约2%,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很不利;模拟区域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但是潜热通量变化的绝对值大于感热通量变化的绝对值,因此热通量是减小的;模拟区域气温和地面温度升高,同时土壤温度也升高。  相似文献   
980.
文凡 《海洋与湖沼》2000,31(6):671-675
以子波变换分析高频组成波周期信息并对超射现象动力学研究,高频波相低相互耦合,其能量变化以主频波周期为特征时间尺度,主频波对高频波有调制作用并可导致高频波的混沌运动。高频波在混沌海中破碎机会较我,始终不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其能量低于其作为主频波时具有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