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81篇 |
免费 | 1359篇 |
国内免费 | 21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3篇 |
大气科学 | 704篇 |
地球物理 | 1157篇 |
地质学 | 3982篇 |
海洋学 | 903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446篇 |
自然地理 | 7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389篇 |
2021年 | 466篇 |
2020年 | 392篇 |
2019年 | 401篇 |
2018年 | 373篇 |
2017年 | 370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377篇 |
2014年 | 354篇 |
2013年 | 472篇 |
2012年 | 565篇 |
2011年 | 482篇 |
2010年 | 475篇 |
2009年 | 431篇 |
2008年 | 487篇 |
2007年 | 419篇 |
2006年 | 413篇 |
2005年 | 299篇 |
2004年 | 231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96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9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162.
月面地形信息对于嫦娥3号的安全降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分辨率DEM重建方法,得到了虹湾(嫦娥3号的拟着陆位置)的超分辨率DEM。该方法先根据经过模糊处理并加入噪声的低分辨率DEM重建原始的高分辨率DEM,采用K-SVD算法完成高、低分辨率过完备字典Ah和Al的学习;再获得低分辨率DEM块的稀疏表示,并将表示系数用于高分辨率字典以生成对应的高分辨率DEM块;最后运用最小二乘算法得到满足重构约束的高分辨率DEM。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表明其在视觉效果及RMSE指标上均优于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163.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展中土地供应动力机制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 10年来呈剧烈变动状态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 ,刻烙着城市有机体内外部矛盾碰撞摩擦的痕迹 ,其中包含着权力行为力在空间的冲突过程。文中拟就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角度 ,以土地供应为中介媒体 ,研究分析它的供应机制对近 10年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生长的影响 ,映视土地供应背后权力行为力对城市空间形态扩展影响的一般规律 ,以引导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建设用地的坡谱演化规律与爬坡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基础。以往相关研究更关注建设用地水平空间扩张格局特征与模式,极少关注建设用地三维梯度上的“爬坡”特征规律与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在建设用地坡谱概念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ABCI),系统地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建设用地坡谱在国家、区域、省级和城市4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并深入剖析建设用地爬坡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① 1990—2018年中国坡度5°以上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43倍,比例由10.25%上升至14.81%。其中2010—2015年是建设用地爬坡发展最迅速与规模最大的时期,且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最为显著。② 依据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与上限坡度变化,可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高爬坡型、低爬坡型和水平扩展型3类,其中高爬坡型省份占50%以上,水平扩展型省份仅有7个,在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的两极分布特征。③ 1990—2010年爬坡型城市以山地与丘陵地貌城市为主,2010年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城市成为建设用地爬坡的主力。④ 建设用地爬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平原优质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胁迫和侵占,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无规划约束的开发和房地产驱动的“削山造地”则会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5.
采用香港1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1 h、2 h、3 h和4h静态PPP解算,获得4组PPP坐标序列,利用调和分析求取11个测站处8个主要分潮的负荷位移参数(振幅和相位),将其与海潮模型计算的负荷位移参数进行对比,并比较分析PPP反演值与海潮模型值改正海潮负荷信号的效果。结果表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不同PPP结果反演8个分潮的负荷位移分别具有约5 mm和7 mm的差异;PPP反演8个分潮垂向负荷位移优于全球海潮模型,但水平方向上的反演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166.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晋北地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计算出晋北地区1990—2019年间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0—2013年间,转出面积最多的为耕地,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这与该时段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有关。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3.50×107 t、53.53×107 t、54.25×107 t和54.00×107 t,碳平均密度分别为147.89 t/hm2、147.97 t/hm2、149.95 t/hm2和149.27 t/hm2。在总体碳储量中,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超过80%,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值最大(约55%)。晋北地区应继续坚持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以期能够用高效固碳来代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碳损失。 相似文献
167.
168.
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和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共4个航次对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对沉积物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沉积物中有机氮(TN)、总磷(TP)和有机碳(OC)含量差异显著(P0.05),TN和TP含量4季变化范围分别是0.15~1.39 g/kg和0.11~1.08 g/kg,平均值分别为(0.89±0.36)g/kg和(0.56±0.26)g/kg。OC含量在1.00~14.71 g/kg之间,平均值为(8.26±3.78)g/kg。各站位沉积物中TN污染指数4季变化范围为0.25~2.53,4季超标率分别为67%、81%、80%和90%;各站位TP污染指数4季变化范围为0.18~2.63,4个季节超标率分别为35%、80%、40%和51%;各季节OC含量均未超标;OC/N原子比全年变化范围在8.4~10.3之间,平均值为8.9±0.6。较弱的水流交换条件和海水养殖,特别是海水网箱养殖,是造成沉积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开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是促进盐田港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9.
晨明岩体位于小兴安岭东南段,其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所测定样品中的锆石均具有振荡生长环带,结合Th /U 比值,表明这些锆石为岩浆成因,LA--ICP 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432. 8 ± 1. 2 Ma 和431. 9 ± 1. 7 Ma,即早志留世。晨明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 值为1. 16 ~ 1. 40,属于过铝质花岗岩; 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Ba、U 和Th) 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Nb、Ta、Ti) 和P、Sr 以及重稀土元素。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样品的过铝质特征暗示其形成于陆壳加厚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晨明岩体形成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环境,即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可能在早志留世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170.
By using data of serially numbered typhoons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NOAA OLR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wind field,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lendar years with more (or fewer) summer typhoons and ENSO events, we compared the composites of OLR
eigenvectors and tropical summer wind fields during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with more or fewer than
normal summer typhoo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ummer, without remarkable systematic
anomalies of Ma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 High in South Hemisphere, the anomaly of Walker circulation will
dominate and follow the rule of ENSO impacts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yphoon frequency. Otherwise,
when systematic anomalies of Australia High appear during the El Nino events,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 Hemisphere will dominate, and many more typhoons will occur. In 1999, which is a special year of La
Nina events, northward and eastward monsoon was induced by the stronger Mascarene High, and fewer
typhoons arose. The typhoon source are regions where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warm pool in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area with monsoon troughs are overlapping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source locations and ranges of more (fewer) typhoons in the events of El Nino and La Nin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