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2篇
  免费   2320篇
  国内免费   1103篇
测绘学   832篇
大气科学   615篇
地球物理   975篇
地质学   3339篇
海洋学   79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红碱淖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daBoost算法,将Landsat-8卫星OLI遥感影像谱间关系、NDVI、NDWI和K-T变换wetness等特征相结合,构造提取水体的强分类器,实现水体的快速精确提取。结果表明,组合后的分类器能有效提高单个分类器的分类精度,平均分类精度提高了5.15%。该算法说明了Landsat-8遥感影像的水体信息提取的可行性,为快速精确提取水体信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为了研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之间的关系,布置了跨越西秦岭造山带、松潘一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的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每条剖面有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20个,共计80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以及16个长周期数据;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得到了电性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30 km以浅,龙门山断裂带基本上与电性梯度变化带相重合,说明龙门山断裂带是深达地壳中部的深大断裂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在20 km以浅呈现以高阻为主的较为复杂的电性结构分布特征,这与其复杂的地表构造有关;在20 km以深,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呈现为高阻,推测此高阻可能是对四川盆地的基底的反映,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以龙门山断裂为界推覆至四川盆地之上;推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有可能从松潘—甘孜褶皱带深部沿礼县—宕昌一带向东北方向逃逸,这一运移主要是发生在18km以下、30 km以上的中下地壳范围内,物质逃逸的主要形式是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3.
在大型圆形煤场中采用桩-网复合地基是火电厂地基方案设计的新思路,该方案不仅要考虑地基土层的强度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堆载区内土体的变形对环基的影响。通过对圆形煤场中桩-网复合地基原体试验研究,介绍了在大面积堆载下如何进行桩、土及垫层中应力与应变的测试,设计了2套堆载与测试方案,在试验1区铺设了2层土工格栅,而在试验2区未铺设土工格栅。根据在2个试验区所获得的测试成果,研究了大面积堆载对堆载区内外土体变形的影响深度与范围,对比分析了不同高程处垫层与土体的竖向及侧向应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堆载区中桩与边桩的桩身轴力变化,计算出上部桩侧土体对桩所产生的负摩阻力,并依据承台顶面附近测得的垫层与土层的应力,计算出桩土分担荷载的比例,以及桩土应力比的大小与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到土工格栅对大面积堆载区内外土体应变与应力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为大型圆形煤场桩-网复合地基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客观的技术参数与建议。  相似文献   
24.
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产业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效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构建了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选取2011—2020年海南海洋产业年度综合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并对产业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分由0.233增长至0.777;(2)研究期内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有关产业效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维度的现代化水平均正向增长,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稍有倒退;(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是当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阻碍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为次要因素。为加快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海南省应进一步聚焦资源禀赋优势、巩固产业基础、发展科技兴海。  相似文献   
25.
深海沉积物含水量高, 抗剪强度较低, 采用滑撬板滑行、螺旋桨推进是重载行进的有效方式之一。滑行能够明显减轻行走机构对沉积物压陷作用, 降低环境扰动。本文利用滑撬板滑行实验分析了不同接地比压下沉积物压陷深度和滑行摩擦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滑撬板的接地比压直接影响滑行摩擦阻力, 随着接地比压的增大, 滑撬板下陷增加, 沉积物变形加剧, 滑行摩擦阻力加大。通过上述试验结果总结得到接地参数对滑行摩擦系数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式, 为深海采矿车行走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6.
航电在高山区找矿快速突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一种快速、高效的地球物理找矿手段,在我国西部高山地区——青海省五龙沟开展了大比例尺航电示范测量,采用高精度测量和随地形缓起伏飞行的方式获得了区内高质量的航电数据,通过数据处理,结合物性资料分析了示范区的电磁场特征,进行了异常筛选及异常解释工作,结合快速钻探查证实现了示范区找矿工作的\"当年飞行、当年查证、当年见矿\"的找矿工作新模式的快速突破.从完成的航电调查工作与找矿效果来看,在高山地区开展航电测量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费用低和找矿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龙首山铀成矿带芨岭岩体铀矿床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化,虽然含矿主岩不同,但是矿床形成过程具有类似性,即都属于断裂构造控矿,并经历了岩浆分异、岩体边缘富集、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铀元素分异、迁移及富集机理也具有相似性.矿床所处的地球物理场亦可进行类比,通过深入研究对比3类典型铀矿床(硅质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碱性杂岩型)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铀矿床一般位于强弱磁异常过渡地带偏弱磁异常一侧,电阻率断面图中多位于高低阻梯度变化带或中低阻区,电阻率平面图中多位于中低阻过渡带偏低阻一侧,认为电、磁强弱异常过渡地带偏弱场区可以作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副热带高压(副高)背景下极端短时强降水系统的动力和云物理结构特征,利用厦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观测数据,采用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结合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对2021年8月11日发生在厦门地区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这次过程发生在副高控制之下,具有弱天气尺度强迫特征。地面辐合线促进了线状对流系统的形成,其后向传播过程导致了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发生。(2)对流系统的中层存在大粒子累积区,大粒子的下泻导致雨强增大。倾斜上升(下沉)气流的配置使得大粒子的下泻不会影响上升气流,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发展与维持。下沉气流与偏南气流相遇触发了上游对流系统的发展,形成后向传播。(3)在弱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局地地形对于降水系统的影响得以凸显。地形造成的低层辐合使得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等双偏振参数在迎风坡处明显增大,且大值区在此处维持。更大、更浓密的降水粒子形成了极高的降雨效率。(4)暖雨过程和冰相过程在这次极端降水事件中并存,前者对雨水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冰相粒子的融化加速了这一进程。(5)强降水时雨滴的破碎和碰并趋于平衡,雨强的增大取决于雨滴浓度的升高。因此,KDP可作为判断雨强是否增大的指标。(6) ZDR柱与KDP柱的演变对于地面雨强的变化具有预示性,特别是在持续降水过程中,ZDR(KDP)柱的再度发展预示着降水系统的再次增强。  相似文献   
29.
简要介绍了地铁轨检中轨检小车以及捷联惯导的作业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将轨检小车测量值与组合导航所算得的轨道不平顺性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经惯导解算所得的轨道不平顺参数与轨检小车测量结果比较符合,论证了捷联惯导在地铁轨检中的可行性,并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大量城市空间POI(pointofinterest)数据点的分布模式、分布密度在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分析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为研究城市功能区识别和划分提供了新的视角。采用电子地图POI数据,以武汉市核心城区(三环以内)为研究对象,将POI点数据根据城市功能区分类体系进行定量化处理,获取POI点密度分数,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道路网划分得到的分区基本单元进行POI数据点密度分数计算,通过对各街区POI数据点密度之间进行量化分析,实现了武汉市核心城区功能区的划分和识别。将实验结果与武汉市现有城市用地地图进行对比,证明该方法现实可行。本方法基于POI点数据和定量分析,能够较快速地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对城市地理空间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