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335篇 |
免费 | 50035篇 |
国内免费 | 283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456篇 |
大气科学 | 15222篇 |
地球物理 | 21402篇 |
地质学 | 77137篇 |
海洋学 | 22344篇 |
天文学 | 1377篇 |
综合类 | 9540篇 |
自然地理 | 162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0篇 |
2024年 | 3945篇 |
2023年 | 4506篇 |
2022年 | 7434篇 |
2021年 | 8695篇 |
2020年 | 7377篇 |
2019年 | 8266篇 |
2018年 | 7243篇 |
2017年 | 6925篇 |
2016年 | 7081篇 |
2015年 | 8142篇 |
2014年 | 7799篇 |
2013年 | 9299篇 |
2012年 | 10235篇 |
2011年 | 9973篇 |
2010年 | 9969篇 |
2009年 | 9382篇 |
2008年 | 9548篇 |
2007年 | 8963篇 |
2006年 | 8610篇 |
2005年 | 7285篇 |
2004年 | 5548篇 |
2003年 | 3859篇 |
2002年 | 4089篇 |
2001年 | 3653篇 |
2000年 | 2962篇 |
1999年 | 1391篇 |
1998年 | 545篇 |
1997年 | 366篇 |
1996年 | 297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79篇 |
1992年 | 197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70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98篇 |
1985年 | 89篇 |
1984年 | 90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0篇 |
1979年 | 55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21篇 |
1957年 | 40篇 |
1954年 | 6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孔兹岩系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下地壳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的产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孔兹岩系作为高级变质岩区一套特征性的变质沉积岩石组合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质地层结构及其相关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还不为人所了解。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一乌拉山地区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自下而上由3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榴云片麻岩岩组、透辉片麻岩岩组和大理岩岩组,表现出由细碎屑沉积-碎屑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的混合物-镁质碳酸盐组成的沉积旋回。这些变质地层不仅遭受到具有近等温降压顺时针P-T演化特征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时,还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这三种构造形式为主的多期变形的改造。由此,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多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同时,各地层单位在空间上具有“犬牙交错,参差产出”,“岩层缺失,隔层相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孔兹岩系目前的产出状态及“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是穹-褶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叠加改造的结果,在消除其改造的影响后可以确定,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改造的结果,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这是高级变质地层所特有的变质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993.
吉林延边安图县海沟地区的海沟岩群系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建的特殊岩石地层单位(Speciallithostrati-graphicunits),由3个岩组构成:团结岩组为碎屑岩夹大理岩;东方红岩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砂岩;四岔子岩组为一套含铁岩系,主要由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石英岩组成。三者的接触关系均为断层接触,而且四周为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花岗岩所侵吞,属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残留的的构造岩片堆积产物,其时代为中元古代。这个岩组的建立,对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中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陆缘裂谷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镉高值带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贡献因子和富集因子等方法对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层对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震旦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则对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形成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利用贡献因子、富集因子和Map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表明,震旦系和二叠系含矿富Cd地层的风化产物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主要自然来源。区内锌矿、煤矿和磷矿开采过程中的尾砂、废水的堆积和排放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重要人为污染源。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王水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24(3)
运用泛函分析性质以及Fourier变换的方法研究带有周期边界条件的非线性k-s方程在有限时间区间上的精确控制.首先研究线性化k-s方程的精确控制,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函数u0∈Hs,uT∈Hs,总能找到一个控制函数h使得线性化k-s方程有解u且满足u(x,0)=u0,u(x,T)=uT;然后结合线性化k-s方程的精确控制,通过定义Fredholm算子并应用Fredholm算子的一些理论找到非线性化k-s方程的控制函数,使其可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998.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9.
黄土高原西部植物耗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兰州地区8种常见植物的盆栽试验,比较了其耗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8种植物在试验期间内都能正常生长,植物耗水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柽柳>柠条>芨芨草>侧柏>甘蒙锦鸡儿>紫穗槐>红砂>珍珠;在集雨条件下,植物耗水排序为:芨芨草>珍珠>柠条、侧柏、甘蒙锦鸡儿、>红砂、紫穗槐>柽柳,但柽柳和紫穗槐在集雨条件下生长出现干枝,生长不好。在雨养条件下,除红砂、甘蒙锦鸡儿、珍珠受到干旱胁迫不明显外,其余植物不同程度上有枯叶出现。紫穗槐死亡,柽柳接近死亡,其他植物耗水排序为:珍珠、芨芨草>侧柏、甘蒙锦鸡儿、柠条>红砂。 相似文献
1000.
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9,他引:10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的气象条件,研究沙尘气溶胶造成的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约为47.0%~2.6%,平均衰减约为16.9%;在沙尘天气约为90%~10%,平均衰减约为38%;沙尘天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衰减变化较大。大气混浊度(atmospheric turbidity:τa)在晴好天气下约为0.048~0.631,平均约为0.260;沙尘天气约为0.177~2.475,平均约为0.741。 相似文献